2016年12月19日 星期一

[光合] 主動學習,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541755345839593&set=a.988570391158094.1073742013.100000154267360&type=3&theater




  「融合教育」中間下課的空檔,雖然提醒學生下課時可以自由運用,同學們還是蜂擁而上,踴躍地討論、書寫「下一堂課」的議題「幼小轉銜相關人員的考量」⋯
  
  「欸⋯現在下課了,你們可以做自己的事,待會上課再寫呀。」我有點疑惑,也不好意思佔用到同學的下課時間。
  
  學生自信滿滿地回答:「老師沒關係,我們已經想到答案了!」
  
  看到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也很有深度地從不同觀點探討議題,真的好感動!
  
  越接近學期末,越捨不得這群認真、可愛的學生了~

2016年10月24日 星期一

[光合] 盲生體驗,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473215049360290&set=a.988570391158094.1073742013.100000154267360&type=3&theater




  上午的「早期療育實務」,讓學生透過小活動體驗盲生和協助者,探討視覺障礙幼兒的需求和教學方法。
  
  有些同學試著矇眼買販賣機的飲料、有些搭電梯、有些裝水壺⋯不一會兒,體驗的同學紛紛哎哎叫沒有安全感、不清楚方向、感覺隨時要跌倒⋯一起進行任務的小組成員雖然笑鬧著,但也很努力地找尋適切的引導方式。
  
  在活動後的討論中,同學主動歸納出視覺障礙孩子可能的表現有:高度倚賴聽覺和觸覺來辨認環境、方向定位上有困難、容易在陌生環境中感到焦慮、排斥精細動作的活動⋯等;而協助者需要以不疾不徐的語調提供明確的口語提示和肢體引導,適時停頓讓孩子做反應,盡可能在環境中規劃有觸覺回饋(如:點字、扶手、導盲磚⋯)和聽覺回饋(如:聲音提示冷熱水的飲水機、說明品項的販賣機⋯)。
  
  學生認真的模樣實在好可愛,尤其經過體驗式學習後自然流露的深刻體察,讓人很驚艷他們的高度同理心和聰穎,期待未來可以陸續被更多學生的展現所驚喜!
  
--
  
  對老師而言,雖然設計教學活動是不小的挑戰,但每堂課都可以在可愛的小朋友身上做實驗,觀察他們有趣的反應,也是挺好玩的!XD

2016年9月26日 星期一

[光合] 討論式教學,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443638395651289&set=a.988570391158094.1073742013.100000154267360&type=3&theater




  從USC畢業後,非常懷念求學時主動參與的討論式教學——學生踴躍提出見解、甚至是挑戰老師,老師則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在課堂上師生彼此啟發、激勵。那時的學習是很充實的享受,一直好希望將美式教育帶回臺灣的課堂上⋯在第三堂課的今天,終於接近「學生的發言比老師多」的目標了!
  
  起初,同學都有點怯生生的,但拋出幾個切身的議題,同學們的討論都非常有內容,如「早期療育實務」的課堂討論:「如果你是家長/個案,你希望你接受的早療模式是多專業、專業間、還是跨專業?」於是,同學們展開專業間和跨專業模式的論辯,探索究竟是整合後的多方資訊來源或單一資訊來源,能對家長和孩子有最大益處;接續的「融合教育」課程延伸:「除了一般老師和特教老師,融合教育團隊其他相關成員還有哪些?」同學從警衛、廚工一直談到董事會對老師在教學現場執行融合教育的影響,同學多元而有深度的發言,讓人很驚喜南臺幼保的學生在豐富實務經驗下的省思。
  
  討論式教學不只是促進學生消化課堂知識並整合生命經驗,從教育的觀點重新省視職能治療,讓我也從學生身上學到很多。很喜歡這種教學相長的感覺,期待這學期師生共同成長的美好旅程。
  
--
  
  照片是幼保系同學發想畢業後可能的出路,是不是很有創意呢?
  
--
  
  聊到各行業的待遇和升遷,渴望當家庭主婦的同學表示:「老公的薪水就是我的薪水,升遷管道是人妻、媽媽、阿嬤。」(超可愛的答案。XD)

2016年9月12日 星期一

[光合] 南臺科技大學兼課,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430082690340193&set=a.988570391158094.1073742013.100000154267360&type=3&theater



  開學了!過去至多都是三、五天的工作坊,在緊湊扎實的步調中激盪一時的感動與激情;這學期在南臺科大開的六學分早期療育課程,則是細水長流的陪伴與情誼。
  
  課程剛開始,幼兒保育系的同學有如驚弓之鳥,個個躲在遠處觀察老師,被問問題時面面相覷⋯經過一個多小時的師生互動,有些同學會主動分享在實習時遇到的親師溝通困境,有些同學表示很渴望觀摩特殊幼兒的問題行為處理,也有同學詢問能否學習更多理論基礎來加強介入的信心⋯
  
  由於經過眾多見實習的實務經驗,學生對學習目標設定很明確,我一方面感到開心,另一方面也覺得自己要更努力備課了!新學期新身份加油!

2016年8月10日 星期三

[光合] 「社區關懷醫師整合性照護試辦計畫」跨專業團隊訪視,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397634940251635&set=a.1060194397329026.1073742037.100000154267360&type=3&theater



  下午參與「社區關懷醫師整合性照護試辦計畫」,與北投文化基金會召集的跨專業醫療團隊,包含:醫師、護理師、職能治療師、PGY1醫師、社工師、個管師...等,大家因有著共同的熱血與使命而組成難得一見的高規格陣容,一同訪視三個弱勢家庭。
  
  三個經濟狀況和家庭功能都非常需要支持的家庭,分別有患有癲癇、菸毒癮、乳癌的成員,家人也有潛在的身心健康需求。訪視一開始由醫師、護理師進行理學檢查和藥物諮詢,接續由職能治療師評估個案的日常生活功能與生活型態,與此同時,團隊共同觀察家庭動力與週邊資源。
  
  在詳細的個案評估後,令人意外的是,相較於轉介單上嚴重的身心狀況陳述,個案本身都有相當大的復健潛能,經過訓練、輔具、環境調整和生活習慣改變...等介入,應可以有明顯改善;但當我們與一家人互動、觀察日常作息與實地走訪居家環境,發現到在醫療診斷之下,個案與家人真正需要的,可能是工作、教育、親情、友情或信仰...,這些與病症演變息息相關的複雜因子,就是我們平時在醫療體系很難觸及的「生活」。
  
  透過跨專業團隊當下當地的研討,我們可及時連結相關社區資源,如:里長、NPO、就業媒合、信仰組織...,盡可能全方位照護整個家庭的身心需求,從各個專業的角度有系統地促進社區民眾的健康。更重要的,是在弱勢家庭孤立無援的時候,用心讓他們感受到「我們在乎你」。
  
  走出診間、走進社區,我們看到病背後的「人」,看到人組成的「家」,也重新再發現專業的價值;即便漫漫長路上還有種種議題有待研究,期待在持續的探索下,我們會越來越接近整合式照護的理想模樣。

2016年7月25日 星期一

[光合] 廣東檸檬團參訪北投文化基金會,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384587934889669&set=a.1060194397329026.1073742037.100000154267360&type=3&theater




  代表台灣非營利組織領導力發展協會接待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社會服務機構總幹事聯盟團(檸檬團),參訪北投文化基金會,交流臺灣在地社區營造實務工作。
  
  基金會用心安排的深度文化之旅,讓檸檬團的伙伴在北投的歷史脈絡中處處發掘驚喜與感動,連連詢問自由行要怎麼安排如此有溫度的導覽,讓家人、朋友也能透過熱愛社區的伙伴認識臺灣之美。
  
  接續,基金會發起人洪德仁醫師娓娓道來團隊多年即便極度缺乏資源,仍不畏艱難地投入公民力量改善社區的路見不平,無論是健康促進、社區醫療、文化保存、終身學習、社會福利、藝文活動⋯只要是社區的事都是基金會關心的事,直至耕耘成果成為美善臺灣的正向循環。
  
  感謝北投文化基金會以行動充份展現社會關懷,使得兩岸交流拉抬到心與心的層次,讓臺灣人寶貴的獨特價值被深刻了解。

[光合] 廣東檸檬團參訪心朋友的店,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384431574905305&set=a.1060194397329026.1073742037.100000154267360&type=3&theater




  代表台灣非營利組織領導力發展協會接待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社會服務機構總幹事聯盟團(檸檬團),參訪社團法人台北市心生活協會附設心朋友的店,交流兩岸精神障礙者庇護性就業在社區的實務工作。
  
  心朋友的店是台灣第一間由精障者提供餐飲的庇護商店,員工將近半數以上都是中度思覺失調症患者,藉由服務客人的過程重新建立與人互動的信心與日常生活技能。被稱作「甜心」的精障朋友真的很貼心,會主動問候遠道而來的檸檬團伙伴,引導客人用餐和指引洗手間,讓檸檬團伙伴看見了甜心融入社區的美好可能。餐後和店家表示餐點很好吃,甜心朋友也很開心喔!

2016年7月16日 星期六

[光合] 更生人職前準備班「打造理想職涯藍圖」,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377977838884012&set=a.988570391158094.1073742013.100000154267360&type=3&theater




  上午講授更生朋友職前準備班──「打造理想職涯藍圖」,協助更生朋友做出監後轉銜階段的心情調適與就業準備。
  
  課程開始前,學員們紛紛親切地問候我的需要,熱心地挽起袖子幫忙佈置。大家慈眉善目的樣貌,讓人很難想像,學員中有曾經營毒品走私與販賣的藥頭、連續多起犯案的黑幫兄弟...,竟然還有名列十大槍擊要犯的大哥!這些曾震驚社會的當事人謙恭有禮的互動,令我很驚訝更生朋友和一般人其實是可以沒有距離的。
  
  破冰時,我們請學員挑選符合近期心情的「漣漪卡」,將心中感受投射在圖像上。有同學表示自己剛出監,心情相當慌亂、徬徨,對人事已非的生活感到不知所措;有正在接受職業訓練的同學,很高興自己習得一技之長,但又擔心自己跟不上進度;好不容易找到保全工作的同學,剛上工便感覺自己體力耗竭,憂鬱薪資不如預期...。更生朋友雖然都有決心要遠離提心吊膽的逃亡人生,但回到真實社會時,實在沒想到只是要過安穩的生活竟難如登天...
  
  輪流分享現況後,接著,我們以「生命線」回顧人生歷程的心情變化。有別常人平穩的線條,更生朋友的線條普遍都是高頻率的劇烈起伏,反映了現實人生的大起大落。提到低潮期,學員強忍著哽咽,娓娓道來不為人知的傷痛,無論是伴侶的背叛、親友的離棄、無法自拔地深陷毒癮、傷害他人後的深深自責、來不及孝順父母的悔恨...學員聲淚俱下的自白讓人不捨,也心疼他們在絕境時不慎誤入歧途,造成諸多一生的遺憾;但也有些亮點值得一再回憶:在全世界都遺棄他的時候,唯有道上兄弟溫暖接納;出監後,家人無條件的支持,讓他有勇氣重新做人;與溫柔體貼的靈魂伴侶相遇,願意為了妻兒全力打拼...這些愛情、親情、友情編織出來的動人故事,讓我們明白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總是撫慰心傷最好的良藥,也因觸及更生朋友脆弱敏感的一面,使得在場工作人員發心要付出更多愛與包容。
  
  更生朋友出監後的第一份工作,通常是以有收入、可維生為第一優先。我們透過Swain的生涯金三角理論協助更生朋友更周延地考量個人、環境因素、工作資訊,了解自己想要、能夠和應當做的交集,進而找到適合自己的天命;並說明專業知能在知識經濟時代的重要性,鼓勵學員往有興趣的方向接受培訓和取得證照;最後由有海外工作經驗的就業服務員現身說法2025年前將影響台灣的十大重要趨勢,協助學員立足台灣、放眼世界。
  
  為了強化學員踏入職場的勇氣,我們特地選播幾位黑道大哥成功就業、創業的專題報導,邀請學員透過前輩的經驗分享,思考更生人再就業的挑戰與優勢。有些挑戰是更生朋友共同的經驗,像是因為更生人的標籤在求職第一關就被拒用、他人的冷嘲熱諷、沒有學歷和技能、江湖味的外表和語氣讓人退卻、過去道上朋友誘使犯罪的邀請...學員都心有戚戚焉,對再就業感到擔憂;但從前輩的經驗中,學員更看到堅持突破困境的毅力、家人、貴人和大眾對其改頭換面的支持、放下身段換得的踏實安心、真誠待人贏得客戶的肯定與信任、將傷痛交託給信仰的平安...學員察覺原來心念一轉,自己可以擁有比想像中的更多,對未知的未來稍稍有了一點信心。
  
  今日課程與更生朋友談心,發現過去受了傷的他們,有意識或無意識地為了生存做出當下看似最好的決定,卻傷害了他人及家庭。這些至今想起都難以彌補的缺憾,只能像身上的多處刺青般盡可能用衣物掩蓋,在夜深人靜時,一個人隱隱的痛著;然而,犯罪事件其實是你我共同的責任,若在當初早一些關懷高風險族群,或許可以預防更多的社會傷痛。
  
  「亡羊補牢,猶未晚矣。」過去的錯誤已無法阻止,至少,現在的我們可以支持洗心革面的更生朋友,因愛勇敢地展開人生新頁。

2016年7月14日 星期四

[光合] 溫柔而堅毅的英雄,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376205532394576&set=a.1060194397329026.1073742037.100000154267360&type=3&theater




  「一顆受了傷,還願意不斷去學習、不斷去愛、不斷尋求醫治的心,是一顆最美的心。」
  
  在利伯他茲,我很榮幸認識一群溫柔而堅毅的英雄,用生命影響生命,用心成就眾多美麗的心。
  
  謝謝你們的努力,讓台灣的每一天都比昨天更接近真善美。

2016年7月12日 星期二

[光合] 寶貝長大了,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374622212552908&set=a.1060194397329026.1073742037.100000154267360&type=3&theater




  看到曾經為他每一階段的發展用盡全力、也時刻操心過的孩子,在母校和父母親的通力合作下,終於突破重重挑戰健康快樂長大,心裡充滿了感恩與感動,像是見證自己的寶寶成長一樣欣慰。
  
  願可愛的寶貝永保善良純真,在新的人生階段增長更多智慧!

2016年7月11日 星期一

[光合] 更生人就業服務員團體督導,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373497419332054&set=a.988570391158094.1073742013.100000154267360&type=3&theater




  上午在利伯他茲教育基金會協助就業服務員團體督導,透過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和Lifestyle Redesign的角度,討論在輔導更生人時,就服員的專業角色和介入技巧。
  
  同樣關懷並投入社會議題的就服員伙伴,有分別來自商管、社工、及有更生人經歷的種子教師...等等背景,各自的專業和人生經驗,賦予了此次團督豐富多元的觀點,時刻都是熱烈而深刻的實務交流。
  
  一開始,我們從How Coach Works的動畫短片,討論助人工作者該扮演的角色,有伙伴很有系統地整理出Coaching的流程:協助個案自主設定目標、引導個案規劃成為理想的自己(而非他人)的行動計畫、在預測危險時提前防範、適時提供個案工具解決問題;也有伙伴有感而發,輔導更生人就和教養孩子一樣要提供安全的探索空間,培養獨立與自信,而不是一昧地給予直接指導、甚至介入個案的決定;資深種子教師則謙卑地表示自己因為有更生人再就業的經驗,也經常辦理講座和輔導更生人,眾多的經歷幫助他只要與個案交談幾句話,大概就能從個案的特質和刑責,猜測個案的在監生活和出監後的就業困難,但始終需要科學根據支持他的假設和介入是否有效。在就服員分享對Coach角色的觀察後,也各自訂出自己想成長的目標能力,大家不約而同地表示實務工作中非常需要專業技巧和工具,希望能針對實務需要繼續深入學習。
  
  我們另從專業倫理中的自主權、受益權、免受傷害權、公平待遇權、要求忠誠權,討論到接受輔導的更生人和助人工作者的地位必須是對等的,不應因個案有服刑經驗而有差別待遇,個案有權決定是否要繼續接受輔導、保障其隱私;即便有就服員有急迫的績效壓力,仍須盡可能以適合個案的步調來輔導就業;另要特別注意,更生人的心理受釋前、釋後的傷痛經驗影響,常是極度脆弱的,就服員需要敏銳地覺察個案反應,遣詞用字除要貼近個案的語言,說話態度更要謹慎,以免不小心傷到個案的心。
  
  談到保密原則的第三級保密──可能會影響公眾安全或危及人命必須揭露,就服員都很有感觸:輔導更生人時,經常會觸及第三級保密的界線,雖然從電訪中有時會聽出個案的應對相較平日明顯異常,或是情緒起伏大、思考紊亂,有物質濫用的高度可能,但因為沒有直接證據或是超出就業服務的職責範圍不便立即通報,需要特地撥空至個案家中訪視關心。由於偵測到自傷或傷人的高風險才能即刻通報,當就服員有不好的預感時,難以預防個案出監後在原有環境再次崩盤,這也延伸出基金會正持續籌備的中途之家,以在個案出監後的轉銜階段,於正向的支持性環境中積極輔導個案就業。
  
  四項會談原則當中,表達同理心(Express Empathy)可能是有入監經驗的就服員需要刻意留心的,有類似經驗並不代表完全了解個案的感受,還有可能投射自己的感受在個案身上。同理的表達是反映就服員對個案的了解,並和個案確認假設是否正確無誤,經常需要用「猜」的語氣,像是:「聽起來你好像感到…」、「所以,你的意思是不是…我的理解對嗎?」直到個案覺得被了解、接納。指出矛盾處(Develop a Discrepancy)也是輔導更生人要注意的細節,要留意即使違背社會常規,也要以中性語氣不帶成見地提出個案所述相矛盾的地方,如:「剛剛你說:販毒一方面為你在短時間內帶來高收入,另一方面也讓你擔心受怕、睡不安穩,現在的你怎麼看呢?」反之,直指販毒是傷天害理、會讓個案再度入監的行為,可能會讓個案擔心就服員的主觀想法而不敢再對就服員坦誠。
  
  利伯他茲本著「一個都不放棄」的理念,堅持盡可能拯救每一個受傷的靈魂,但在資源有限又有績效壓力的就服現場,很難適當分配資源以促進個案利益最大化。我們用跨理論模式中的改變階段(Stages of Change)嘗試去解析:在完全沒有改變動機的沉思前期(Precontemplation),高頻率的介入可能會產生較低的成效,相對的,投入較多資源在有明確動機的準備期(Preparation)和行動期(Action),或許是兼顧資源效益與KPI的作法。就服團隊因而有共識,須先評估個案的改變動機,高頻率積極輔導高動機個案,行有餘力再持續關懷低動機個案。
  
  團體督導的最後,我們以生活型態的觀點來討論個案復發的風險因子。很多時候,個案表面上穩定求職、就職了一段時間,卻無預警地突然斷絕聯繫或再度犯案、入監,讓用盡心力支持個案的就服員感到相當挫折。經過討論,我們發現:有時,影響個案就業狀況的因素,並非單純只是意願、動機、經濟壓力、工作態度及能力而已,還有缺乏紓壓管道、家庭支持度低、舊有人際圈普遍習慣...等,需要和工作間接相關的生活習慣輔導,像是:經常運動、培養興趣、家庭關係經營、建立新的人際關係...,當一個人周邊的系統穩定了,就業狀況才會跟著穩下來。只是這些周邊系統的建立大大超出就服員的職務範圍,以就服員的角色,尚且可以略微提醒個案,相關介入則需要跨專業團隊的共同合作,有待基金會努力整合跨專業溝通平臺。
  
  會後的午餐,正好與剛出監的更生朋友聊聊生活近況,了解更生朋友的處境和困難。更生朋友的外表看來性格剛強,眼神卻滿是無辜與哀愁,獄中生態雖然大多強凌弱、眾暴寡,可生活還算規律,也有明確的規則可依循;一出監已過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再見家人已恍如隔世,只能懷著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悔恨到父母墳上上香;物換星移的速度之快,手邊的智慧型手機像是從另一個星球來的,令人不解;更生朋友想要趕快和社會有連結,天天認真地看新聞,媒體直接嗜血的播報方式卻經常誘發其心理創傷,擔心無意間不慎犯錯就被抓去關,連下樓買晚餐、洗澡太大聲都感到害怕...原本天不怕地不怕的更生朋友,如今變得退縮焦慮,很讓就服員伙伴心疼,很希望能夠透過自我的專業提升,協助更生朋友早日回歸社會、重建自我價值。
  
  協助更生朋友就業是高度複雜的專業工作,成為更生朋友的重要支持更需要過人的心理強度。基金會門口的的聖母像,彷彿溫柔慈藹地說著:「無論曾經走過什麼樣的傷痛,我們永遠都是上天疼愛的孩子。」就服員如同聖母的愛與慈悲,值得我們致敬。

2016年6月26日 星期日

[光合] 老闆算錢慢吞吞之寶寶迷你市集,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359400870741709&set=a.1359402737408189.1073742085.100000154267360&type=3&theater




  週日早上來響應Kikie學姊舉辦的「老闆算錢慢吞吞之寶寶迷你市集」,觀摩3歲左右的孩子如何從實際販賣和購物中練習數量和數字的概念。
  
  可愛的小小老闆們,從一開始害羞生澀不好意思結帳,逐漸可以熟練地買賣,到後來熱情地大聲叫賣,一個上午就成長好多;雖然偶爾也會有有趣的小插曲,像是:老闆自己把商品吃掉了、小嬰兒暴衝弄亂商品陳設、老闆買東西買得很投入忘了顧店⋯但在安全、包容的環境下學習交易,孩子們看起來都好快樂!
  
  每次參加學姊的課程和活動,都會覺得在社區當小兒職能治療師真的好幸福!
  
活動直播影片:
https://www.facebook.com/kikiebabycrafts/videos/1135000246572286/
  
相簿連結: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1359402737408189.1073742085.100000154267360&type=1&l=0cc323fc9e

2016年6月20日 星期一

[光合] 「社區關懷醫師整合性照護試辦計畫」顧問會議,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356146871067109&set=a.988570391158094.1073742013.100000154267360&type=3&theater



  之前在USC OT Faculty Practice學習時,觀察到職能治療師會接受「醫院各科」和「基層診所」轉介過來的個案,以Lifestyle Redesign協助個案重塑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感到非常羨慕!
  
  雖然職能治療師的專業可以服務多樣化族群,可在台灣還是以復健科和精神科的轉介為大宗,以外的科別和亞健康個案就比較少有機會接受職能治療。看到USC開放而多元的服務模式,一直很期待有一天可以和各科醫療專業及社區單位合作。
  
  昨日參與「社區關懷醫師整合性照護試辦計畫」顧問會議時,了解洪德仁醫師長期在資源、時間都很有限的狀況下,主動率領專業團隊走進社區和弱勢民眾家中,並身體力行號召基層診所醫師一起到宅關懷民眾健康。一路走來雖篳路藍縷,但已累積不少暖心的醫病故事和眾多家庭的感謝,相當令人感佩與感動。
  
  感恩眾多先進以血汗披荊斬棘,今年開始,除了基層醫師外,其他相關醫事人員(護理師、社工師、藥師、營養師、職能治療師、物理治療師⋯)也可以經由醫師轉介進入社區關懷民眾了!換句話說,職能治療師在社區有機會接到來自家醫科、小兒科、耳鼻喉科⋯等各科的直接轉介,也有機會接到健康服務中心、里長、社區關懷據點、長青健康活力站⋯等社區單位的間接轉介,真正落實職能治療師在社區中健康促進的重要角色!
  
  由於此計畫目前在士林區、北投區試辦,目標為拓展至台北市各行政區,歡迎有興趣服務士林區、北投區的職能治療師洽詢,也期待我們可以在不久的將來一同照顧厝邊頭尾的健康!

[光合] 活出理想人生,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354866944528435&set=a.988570391158094.1073742013.100000154267360&type=3&theater




  最後一堂八德榮民之家的課,讓我還沒上臺,就已經在想念這群率真可愛的榮民長輩了。
  
  一開始的破冰,請學員簡單分享自己喜歡被別人稱讚的話,這群八、九十歲的長輩不約而同地說:「健康」、「年輕」,都想抓住青春活力;一位伯伯更站起來揮舞雙手,中氣十足地說:「我最喜歡別人稱讚我: 『欸!你這老不死的,還能動啊!』」直接的話語讓人哭笑不得。
  
  今日的課程主軸是「我的理想生活」,交流中發現,在抗戰年代成長的他們,很多人這輩子從沒想過理想生活;在烽火連天、瞬息萬變的情勢下,離鄉背景能「生存」就算是萬幸了。
  
  提及健康促進的基本觀念,有別於過去在社區據點接觸到踴躍的長輩,請榮民伯伯、阿姨舉手單選自己常用的進食順序和睡姿時,他們都僅有微微的舉手或只是嘴巴默念,深怕自己答錯了,感覺沒有一個口令、一個動作就渾身不對勁。
  
  討論人際關係對健康的影響,談到研究指出單身未婚的高齡男性,一般會比有伴侶的人自覺寂寞得多,許多伯伯眼神有些傷感;我驚覺不對,連忙補充研究內容同時表示有信仰、興趣和朋友支持,可以提升生活滿意度,鼓勵長輩們找尋適合自己的信仰、培養興趣,並運用團體活動多交朋友。
  
  關於婚姻這個重要議題,由於當年備戰禁止榮民結婚,很多榮民到老都是孑然一身。課後社工朋友與我分享實務工作,說到榮家經常要預防榮民伯伯遇到情感詐騙——很多時候,即便再怎麼努力勸說,伯伯發自肺腑的一句:「結婚是我一生的夢想啊。」仍是心甘情願地飛蛾撲火⋯
  
  很感恩有這次寶貴的機會認識榮民長輩,他們的生命故事可歌可泣卻也讓人心疼。很期待看到為了家國拚了大半輩子的榮民長輩,在老年終於可以好好地為自己而活。

2016年6月13日 星期一

[光合] 憶起失落的光輝年代,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350007648347698&set=a.988570391158094.1073742013.100000154267360&type=3&theater


  下午到桃園八德榮民之家支援懷舊課程,引導榮民伯伯、榮民阿姨及其眷屬回顧人生各階段喜好的職能活動。
  
  有別於一般社區據點的長輩,榮民長輩有濃厚的時代特色,教室內充滿了來自大江南北的各式口音,津津樂道不同地域的兒時遊戲,像是:在冰上打陀螺、在草地上放老鷹紙鳶、捏泥娃娃來扮家家⋯長輩說到開心處還會冒出幾句方言,順帶喜孜孜地教大家常用的家鄉話。
  
  提及印象深刻的興趣,一位伯伯義憤填膺地說:「我最喜歡殺日本鬼子,見一個殺一個!」眾多伯伯們紛紛點頭稱是,以保家衛國為榮;伴隨一旁照服員無奈的苦笑,悄聲和我解釋:「他們很愛國。」
  
  也有感性的伯伯哀傷地傾訴:他幾乎沒有童年,很小就被抓來從軍,人生大半輩子都在打仗和備戰,他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雖然在臺灣落地生根,但他還是好想家。
  
  聆聽各個年代的悲喜故事是如何順著時間長河豐富了臺灣,榮民長輩的記憶帶我們見證他們心中那個失落的光輝年代。
  
--
  
  忽然想起活動的空檔,有位榮民伯伯拉著我問:「妳知道妳能去留學,除了爸媽,還要感謝誰嗎?」我沒想到伯伯會蹦出這個問題,滿臉疑惑。
  
  榮民伯伯看我呆楞的樣子,長嘆:「小孩子不懂得珍惜,要感謝我們這些榮民啊,沒有我們流血,今天哪有太平日子好過!」
  
  嗯⋯這很有意思,的確是我沒想過的觀點。

2016年5月28日 星期六

[光合] 理想生活實踐之旅,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338912276123902&set=a.988570391158094.1073742013.100000154267360&type=3&theater




  回台大職能治療學系分享「理想生活實踐之旅」,談的不只是工作,更多的是追求理想生活途中的跌跌撞撞,與學弟妹一同摸索幸福的模樣。
  
  以前在自己和他人身上都貼了標價,深信耀眼的程度決定了自己的價值,於是拼盡全力抓緊那些亮麗誘人的機會,現實的經濟壓力更說服自己繼續衝刺,以為短暫犧牲健康和家庭生活就會換來一家人長久的幸福。
  
  過去的我,很難想像有一天,看到陽光灑落我會快樂,聽到蟲鳴鳥叫我會快樂,聞到柚子花香我會快樂,連吃到自家的鮮甜蔬果都可以開心一整天。
  
  原來,快樂源自於生活中許多單純的事物,並不需為誰而璀璨奪目。換個思維和環境,標價和障礙可能根本不存在。
  
  感謝職能治療的路無限寬廣,幫助迷途的治療師隨時都可以調整方向,只要有人的生活需要正向改變,就有職能治療師貢獻的空間。
  
  一起努力讓自己幸福,也帶給身邊的人幸福。
  
PRICE TAG | JESSIE J (Jayesslee Cover):
https://m.youtube.com/watch?v=uEUdpeOjtxw

2016年5月13日 星期五

[光合] 照見五蘊皆空,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327879483893848&set=a.1071508336197632.1073742039.100000154267360&type=3&theater



  照見五蘊皆空,謝謝曾經來過的天使送我的珍貴禮物。

2016年5月9日 星期一

[光合] 看見未來的生態村,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simplejellyfish/posts/1325372030811260

  我們有可能在身邊構築一個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人間天堂嗎?
  
  Findhorn Foundation社區居民住在各具特色的綠建築內,以耕作和綠能令食物和能源自給自足,三餐食用有機素食餐點,依興趣和專長共同參與社區工作,賺取之報酬多流向凝聚社區情感的組織(例如:社區共同購買商店、海濱公園、社區咖啡店和基金會)。園區內有各式各樣的課程與工作坊,藉由長短不一的學程幫助個人了解自己,並在靜思所舉辦定期或不定期的集體靜心冥想。Findhorn融合所有居民的付出與智慧,從靈性社區走向符合環保、教育、生態、經濟等多元化的新時代學院。
  
  在Findhorn Foundation,人人自由且平等,無論種族、性別、年齡,只要每天可以大口呼吸、大口吃飯、開懷大笑,就可以找到美好生活的步調。一個以永續為先、以環保為重、以人至上的社區,才是未來適宜人們安居樂業的地方。

--

看見未來的生態村
http://www.ta-mag.net/green/News.php?id=793


看見未來的生態村
蘇格蘭芬霍恩社區 GREEN綠雜誌2012年10月 Vol.19
   8361     2015-11-30
關鍵字 : 
▲邊拔雜草邊聊天,工作成為快樂的事。
 
 
 
 
 
看見未來的生態村
蘇格蘭芬霍恩社區
 
 
採訪、攝影:林珮芸
圖片提供: Findhorn Foundation
 
 
北蘇格蘭海鷗的城市
是什麼地方,聚集了來自世界各地共四十個國家的新移民?是什麼樣的人,願意放棄原本優渥的職業與社會安全感,來到一個每天必須與不同人接觸的地方工作?是什麼樣的心情,這些人願意停下手邊的工作,耐心聆聽體會他人的感受?是什麼樣的教育體系,這些人從來不停止學習與分享?2012年,恰好是蘇格蘭芬霍恩生態村(Findhorn Foundation)五十周年的重要里程碑,而我有幸親自參與這個國際盛會,同時檢視這個所謂全世界最知名的環保生態村是否真的帶給我們前衛與原創的指標。
 
芬霍恩位於FORRES火車站,人煙稀少且安靜的蘇格蘭小鎮,馬里(Moray)的Findhorn Bay曾經是繁榮熱鬧的海港,絡繹不絕的漁船,見證大英帝國時繁華的景象,然而隨著時代變遷,漁獲量減少,青年人口漸漸外移,這裡逐漸凋零沒落。一直到1962年芬霍恩生態村(Findhorn Foundation)的創立,成功的經營模式帶來無數慕名的訪客,也讓這個小漁港重新受到國際矚目。
 
+
 
▲與大自然和諧共生是創辦人的精神宗旨。
 
芬霍恩小鎮實際上分為三地:芬霍恩生態村(foundation)、芬霍恩社區(the park)、芬霍恩村(village)。最早因為一條名為Findhorn river的河流,帶來聚集的居民,純樸的小鎮向來以捕魚為主要收入來源,這裡接近北邊海岸,有豐富的魚群,而鮭魚就是芬霍恩最著名的魚種。Findhorn Bay有豐富的生態物種,不只有魚,候鳥也時常遷徙到這,散步在岸邊,蔚藍的天空不時有海鷗的蹤影,觀光客總喜歡在岸邊的石頭上品嘗新鮮美味的炸魚料理Fish and Chips,吃不完的食物便會留在岸邊,不一會兒聰明的海鷗便會從天而降大快朵頤,人與自然的距離竟然這麼接近,也難怪芬霍恩小鎮被暱稱為「海鷗的城市」。
 
 
 
▲芬霍恩社區中心是訪客或是住民的聯誼中心。
 
 
 
新時代學院的創立
1957年,在新時代(New age)名詞尚未出現時,三個創辦人彼得‧卡迪(Peter Caddy)、艾琳‧卡迪(Eileen Caddy)和羅錫‧麥克琳(Dorothy Maclean)來到芬霍恩社區,理由僅僅是因為彼得爭取到一個飯店經理的工作,三個人帶著三個孩子,失業兼失意,同時還有複雜的婚姻關係是這三個人的最佳寫照;然而1962年,彼得再度失業,大夥只好住進附近的拖車屋(caravan),為了生活,彼得嘗試在屋子附近的貧瘠土地上種植蔬果,並透過大量的靜坐、冥思與上帝對話,漸漸找到合宜人居的生活方式,也奇蹟似地創造出驚人的蔬菜果園和園藝。
 
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前提下,經過將近50年的努力,芬霍恩生態村始終走在時代的前端;而本次參訪時,也親眼見到當時創辦人居住的淺綠拖車屋,低調座落在園藝草叢中,而一旁則是靜謐神聖的靜思所(Sanctuary),每天早中晚都有大約二十分鐘的集體靜思活動,這也是芬霍恩生態村創立的宗旨,希望藉由與自己及與自然和平共處,找到永續生存的自然法則。然而生態村的成功並非來自僅僅創辦人的努力,而是融合所有社區成員的付出與智慧,一步步從靈性社區走向符合環保、教育、生態、經濟等多元化的新時代學院。
 
共同參與的社區令人賓至如歸
芬霍恩小鎮因為芬霍恩生態村(foundation)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新住民,生態村是個活絡的社區,不管是誰每天都必須要參與社區工作,如廚房(kitchen)、園藝(garden)、客房整理(home care),投入部分的勞務,不僅促進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也讓新來的訪客有賓至如歸的貼心感受。縱使芬霍恩生態村的前身是飯店,擁有古典優雅維多利亞式的建築,也具備符合當時上流社會習慣的社交空間,例如:美輪美奐的餐廳、舞廳(ballroom)、三溫暖(桑拿)、經典澡缸,所有的空間都舖有深藍色沉穩的地毯,然而這裡人人皆平等,不管付多少錢,都需要為所有空間的整潔與舒適付出。
 
每一頓豐盛的餐點、桌上小巧雅致的鮮花、浴室潔白的地板都是每一位社區成員的心力;此外每天不同時間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靜心課程,如集體靜坐、吟誦靜心、以及各式各樣的工作坊。芬霍恩生態村(foundation)定期運作的課程有體驗週、社區生活探索、短期客居、志工、長期定居、舞蹈工作坊、音樂工作坊、藝術、星座、另類療程研習等等,可說是世界上數一數二興盛的靈性社區。
 
 
▲全社區每天早中晚供應新鮮有機純素食的美味餐點。
 
 
▲中餐是大家交流的美好時光。
 
 
環保永續用愛發電
1998年,芬霍恩生態村榮獲聯合國人類住區規劃署最佳範例殊榮,而蘇格蘭愛丁堡大學也正式將芬霍恩生態村列為建築設計科系的研究個案,非政府組織也是非營利組織的芬霍恩生態村,成功的營運方式除了有強大的精神宗旨外,人是最重要的因素。負責「再生水源」區的(Living Machine)的年輕女孩瑪莉安,驕傲地向我們展示節水系統與汙水再利用,所有生態村廚房衛浴系統的水都不是直接排放到外界,而是透過在地下的過濾系統高溫加熱殺菌,來到Living Machine區,這些潔淨的水可以澆花灌溉,終極目標是流到魚池,形成另外一個小型的池塘生態圈。
 
此外,全社區共有四座可產生電力的風力發電機,並有為數眾多的太陽能熱水系統,搭配完善的廢棄物回收計畫,芬霍恩生態村的碳足跡只有英國全國平均的一半。又因為早期前衛的生態村受到當地傳統居民的質疑與排斥,芬霍恩生態村特別致力於自給自足,不只是食物的還有能源的供應,如今芬霍恩生態村不但可以自行供應本身所需的電力與熱能,更可以提供給當地芬霍恩村居民所用,如此一來,不但可以節省大部分的政府稅金,也是敦親睦鄰的具體行動。
 
 
 
▲來自世界各地的志工共同投入社區工作。           
 
 
找到適合自己的家
大部分課程活動集中於芬霍恩生態村(foundation),也是前身為Cluny飯店的基金會總部;每天這裡有大約超過一百個學員,也因為如此,無時無刻都可能遇見新面孔,也讓每一場對話精采萬分;若是希望擁有自己的生活空間,也可以選擇距離中心約20分鐘車程的周圍社區the park,近年來因為有越來越多的人想要定居於芬霍恩生態村,以至於當地地價高漲,為了讓更多人可以親近生態村,所以芬霍恩社區成為另類的選擇,這裡的房子全部為綠色建築,各有特色,甚至有所謂的mobile house(移動屋),其原理為廂型車打造成的屋子,裡面有基本的生活設備以及暖氣,不少家庭就這樣住在裡面,不同於災區的組合屋,移動屋有移動的便利性,又可以降低建築本身的碳足跡。各式各樣的移動屋以及一旁營地的帳篷,形成生態村獨具一格的風景。
 
 
▲Cluny是目前生態村的中心,前身是維多利亞式飯店。
 
 
 ▲居住在機動屋的小家庭,為下一代創造安全的生存空間。
 
 
而芬霍恩社區(the park)的綠建築吸引眾多建築師前來朝聖,早期在建設住屋時,工程師或建築師普遍尚未有環保節能的概念,然而透過芬霍恩生態村的指引,採用大量的透明玻璃吸熱保暖,同時對採光照明有莫大的助益,對於高緯度的北蘇格蘭來說,這是最具前瞻思想的設計。其中最受矚目的大概就是社區裡的「稻草屋」(Strawbale House),這是一間會呼吸的房子,以緊實的稻草捆做為建築的主要材質,在白天時候吸收熱能,在日落後釋放熱能,讓室內的溫度具有調節的效果,建築過程中僅僅利用天然資源取代鋼筋水泥,不但成本低也有益健康,目前這間藍白地中海風格的稻草屋,是一間民宿,歡迎對永續建築有興趣的人來體驗。
 
 
▲屋頂上植草吸熱降溫為地球創造多點氧氣。
 
 
▲風力發電提供生態村本身及鄰近社區的能源。
 
 
▲地中海風格的稻草屋。
 
 
緩慢致富,人才是重點
邁向第五十一年的芬霍恩生態村其實不如外界所見到的光鮮亮麗,基金會為了維持生態村的營運,每年必須繳給英國政府高昂的土地稅,也因此有人批評芬霍恩生態村趨向商業化,向初次來此地體驗的學員收取高昂費用,當我深度訪問核心staff時,他們仔細地對我說明,一個體制健全的組織必須要一步步走向財務自主。
 
 
▲今年是生態村五十周年慶,其實並不如外界所看的光鮮亮麗。
 
而標榜永續社區的同時,芬霍恩生態村最重視的還是人,因此園區內有各式各樣的課程與體系,藉由長短不一的學程幫助個人了解自己,也間接篩選適合住在社區內的人,其中最受歡迎的是「探索社區生活」(LCG, learning community programme)、「打造生態村」(How to build an ecovillage)、以及本次我參加的體驗周(Experience Week),而全年中生態村也歡迎短期居民(short guest),這裡有來自歐洲及世界各地的志工(volunteer),願意以不支薪的交換勞務方式在芬霍恩生態村居住。
 
在這裡人們想的不是眼前,而是三十年以後的未來,因此在2001年時,社區貨幣Ekopia(簡稱Eko)開始流通,「社區貨幣資源交換有限公司」(Ekopia Resource Exchange Limited)以公司之名成立,希望透過經濟及財務的概念幫助社區永續成長,相對於熱錢(fast money)的概念,生態村認為「慢錢」(slow money)才是長久之計。在芬霍恩生態村裡,大夥的錢流向可以凝聚社區情感與功能的組織,例如社區共同購買商店(Phoenix Shop)、海濱公園(Findhorn Bay Holiday Park)、社區咖啡店(Blue Angel Café)和芬霍恩基金會(Findhorn Foundation)。
 
一間買得起的房子
而為了下一代的發展,社區貨幣提供年輕人低利率貸款,讓他們可以安心地在社區內工作、投資,深耕長遠而符合永續的計畫。挑戰商業住宅體系,生態村認為「一間買得起的房子」對人的安定是很重要的,然而現階段大部分的我們為了購屋,必須向銀行貸款超過二十年,為了繳清貸款而必須接受自己不喜歡的工作,因此「一間買得起的房子」(Affordable Housing)計畫是生態村投資的重點之一,而我也在這裡看見各式各樣符合不同需求的房子,有綠建築、拖車屋、移動組合屋,連一旁的營區都搭滿了五彩繽紛的帳篷,誰說成家立業一定要選擇三房兩廳的樓房呢?
 
 
▲環保綠建築是芬霍恩社區的一致景觀。
 
 
雖然僅有短短的十一天停留時間,但我在芬霍恩生態村看到生氣蓬勃的活力與行動力,。社區的工作不是誇耀似的口號,而是一天一天具體的實踐,透過雙手的實做,願意與身邊的人分享,盡可能包容一切差異,接納每一天身心內外的變化。
 
在所謂的「新時代社區」人人自由且平等,不管性別年紀,只要每天可以大口呼吸大口吃飯開懷大笑,就可以找到自己的價值與對明天的希望。在遙遠的北蘇格蘭,我不費力氣便找到美好生活的步調和節奏。芬霍恩生態村是個緩慢成長的城鎮,經過50年後,外人終於看到他們努力的代價,一個以永續為先環保為重的,、以人至上的社區,才是未來人們選擇想要安定生活的地方。

2016年4月6日 星期三

[漂流] 生日快樂,重生快樂!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302719899743140&set=a.323353044346502.98454.100000154267360&type=3



  黃大寶走後,我的一部分彷彿也死去了。
  
  五個月多的緣份好深、好深──有時候,會感覺到熟悉的胎動緊緊連繫著我們,如同小搗蛋依然在肚皮下嬉戲玩耍;有時候,母乳的淡淡香氣會伴隨著超音波裡的稚嫩小臉,以及有你在的每一個溫馨片刻⋯
  
  「寶寶,媽媽好愛你哦!」「寶寶,爸爸來看你囉!」「寶寶,今天媽媽去買你的小床⋯」口頭禪經常會忍不住湧上心頭,卻在到嘴邊時,哽咽成破碎的字句:「寶寶⋯掰掰⋯ 」
  
  黃大寶,媽媽真的好想、好想你。
  
  謝謝你,讓我體會到用盡全力都要拼命守護的存在。
  
  謝謝你,讓我擁有作為母親的感動與喜悅。
  
  謝謝你,讓我學習無條件的愛。
  
  可這美好而真實的一切僅僅是一場夢⋯
  
----------------------------------------

  對未來的盼望戛然而止,時間似乎也凝結了。
  
  那些原先汲汲營營的光鮮亮麗,瞬間變得毫無意義。一向積極前進的我忽然不知往哪走,整日像一縷遊魂般茫然而空洞⋯
  
  身邊的親友既想呵護受傷的我,又擔心我像玻璃般易碎,只好小心翼翼地試探,並捎來各種形式的祝福(卡片、補品、禱告、上香、平安符、一千叩首⋯)。
  
  重要他人充滿擔憂的目光和心疼的眼淚,讓我覺得必須儘快振作,不要讓愛我的人擔心;於是強打起精神,試著回到往日忙碌的生活軌跡,重啟聚餐、講課、會議⋯
  
  白天我努力地笑著,甚至幾度以為自己已經復原了,卻總在夜深人靜時,心痛得嚎啕大哭⋯
  
  然後,難過、自責、沮喪、恐懼、逃避⋯又紛紛湧上來了。
  
  直到沒有力氣強顏歡笑,我才終於決定給自己一段安靜獨處的時間,慢慢消化那巨大而沉重的悲傷。
  
----------------------------------------

  自我療癒的過程中,我持續嘗試所有可能的方法以釐清事件的因果。
  
  我好想知道:如果重來一次,我可以怎麼保護我的孩子?寶寶走的時候痛不痛?在天上的他,究竟過得好不好?⋯但無論我再怎麼努力,都遍尋不到明確的解釋⋯
  
  不過,還是有些寶貴的訊息值得參考:在一次靈氣施作的全身掃描,好友感受到我的海底輪飛出一個可愛的小天使,他露出小酒窩甜甜地笑著:「媽媽,不用擔心我,我很快樂。」
  
  知道寶寶很好的那一刻,我的淚水已然決堤⋯
  
  老實說,我不確定那是不是想像,但我希望真的有天堂,而你就在那裡。
  
  很久沒拾起書本的我,一口氣讀了數十本關於新生兒死亡父母親悲傷輔導的書。書中似曾相識的創傷經歷,在字裡行間照映了我有意識及潛意識的傷痛感受,溫柔撫摸心裡每一道深深的傷痕,讓壓抑以久的深沉情緒找到了出口。
  
  一些經常在Facebook上分享天倫之樂的朋友,意外地與我私下傾訴她們曾經走過的黑暗歷程,記憶中最深層的痛被時間淬煉的智慧一一撫慰了,見證朋友們當下的幸福,也讓我重新燃起對未來的期許。
  
  雖然我還是不知道孩子為什麼離開了,但或許,黃大寶只是生命中必然的美麗因緣吧。
  
----------------------------------------

  在麻豆婆家休養的日子裡,悲傷時而出現、時而消失,但同樣的是,每天都有好燦爛、好溫暖的陽光照進心裡,映入眼簾的滿是鄉間綠意,微風中不時飄來柚子花的清香⋯我才體會到身心本可以如此的寧靜、安詳,這是向來習慣緊湊步調的我從未有過的。
  
  以前總覺得,得在事業上全力以赴地衝刺,才能給家人和孩子更好的生活,因此和老公長期維持辛苦的遠距離,期盼開花結果的那天可以相聚,無奈動盪的變數使得重逢之日遙遙無期⋯
  
  沒想到,竟是貼心的寶寶協助媽媽回到爸爸身邊。
  
  只是一個轉念,老公的溫暖便觸手可及;在閒適的假日午後,一同共享如詩如畫的山林景致;在滿天星斗的靜夜裡,執手傾訴心底深處的想望;在迷濛淺寐間,深情地擁抱彼此入眠⋯過去不敢奢望的,現在都是日常平凡的美好。
  
  麻豆悠閒自在的氛圍,讓我發現原來人生可以這樣過。這才驚覺居住在充滿物欲的都市裡的我,根本未曾感受過生活平衡的安適狀態,一直以來傳遞的只是Lifestyle Redesign的理論與技術,而不是到達理想境界的「心法」。
  
  謝謝黃大寶提醒我,我需要實踐真正的幸福。
  
  曾經來過的天使,已成為我生命中寶貴的一部分,此刻的我正新生。
  
  生日快樂,重生快樂。

2016年1月23日 星期六

[光合] 青少年生命教育,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245954148753049&set=a.988570391158094.1073742013.100000154267360&type=3&theater


  早上士哲和我受育麟書院邀請協助志工生命教育,一起向國中、高中及大學生分享「成為自己的夢想實踐教練」,談談學生時期的生涯規劃。
  
  在強烈寒流南下的早晨,許多人都選擇躲在溫暖的被窩裡,可這群小哥哥、小姊姊不畏溼冷,清晨就開始幫忙打理國小營隊的大小事,熱情帶動怕生的小朋友,也溫暖關照哭哭的小朋友;平時與人應對知書達禮,隨時細心留意他人的需求,並主動投身公眾事務。懂事的大孩子照顧小孩子的溫馨畫面讓人好感動,很期待我們的寶寶將來有機會在相仿的氛圍中長大。
  
  於講座中,我們協助學員盤點自己含知識、學歷、人脈、外貌、經驗、社團⋯等身份統合資本(Identity Capital),以生涯卡系列輔助釐清自己的天賦、興趣和使命、進而找到理想願景,並在自我探索後,討論知識技術革命和全球化對外在環境的影響。
  
  由於學員年齡層差異大,同樣的學習活動學員有不同的回應:國中生還在摸索自我的輪廓,高中生升學目標明確,大學生則是渴望對職場有更多認識,可發現隨著年歲和經歷的增長,對於自己的想望確實有越來越清楚的體會。特別的是,在寫五年後的未來履歷時,所有學員同樣振筆疾書,欣賞完稿的理想工作、科系、收入、感情及家庭狀態,每個人臉上都是滿滿的喜悅與希望。
  
  在做完小月子出關後,首次和老公合作協助大孩子們探索學生時代美好的無限可能,感覺格外有意義。謝謝小哥哥、小姊姊帶給我們的學習,讓我們和你們一樣,對未來充滿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