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31日 星期五

[光合] 拜會高雄職能治療臨床前輩,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978014105547056&set=a.464978406850631.124262.100000154267360&type=1



  與高醫系友會王志中會長、蕭志文醫院施富強副院長就職能治療相關政策、教育及臨床現況做討論,感謝前輩們為OT的未來無私的奉獻與傳承,因為有您,讓我們有堅持奮鬥的勇氣!

[光合] 「職能科學」和「Lifestyle Redesign」實作課程,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977920625556404&set=a.464978406850631.124262.100000154267360&type=1



  下午在義守大學職能治療學系分享「職能科學」和「Lifestyle Redesign」,挑戰80幾位同學的四小時實作課程。
  
  從Morning Routine看職能活動在不同生命歷程的變化,到職能活動彼此的關聯和意義,體驗職能科學家關注的議題。Lifestyle Redesign則練習Coaching Skills、立定理想生活的目標和探討達成夢想的途徑。
  
  期待透過靈活的理論與實務應用,可以協助同學在職場走出更寬廣的道路!

[光合] 在義守職能治療分享通用學習,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977849535563513&set=a.464978406850631.124262.100000154267360&type=1



  在義守大學職能治療學系分享「通用學習(Universal Design For Learning)」,義守的同學好聰明、好認真、好可愛!竟然可以馬上編兩首兒歌來背發展里程碑,聯想十二月聖誕節以拇指、食指拿烤雞,另外還有畫漫畫、拍電影、編舞、口訣⋯無限創意讓人驚艷!

2014年10月28日 星期二

[光合] 以科技溫暖人心的張耀仁教授,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977006182314515&set=a.464978406850631.124262.100000154267360&type=1



  「我們最近在開發促進自閉症兒童Joint Attention的輔助科技⋯」我好驚訝竟會在一位電子系主任口中聽到Joint Attention,這個在兒童心智領域才會接觸的專業詞彙!張耀仁主任果然是有扎實功夫的跨領域行家啊!
  
  由於受邀至中原電子分享「通用設計」,因緣際會結識張耀仁主任,下午看到主任研究室玲瑯滿目的論文海報才驚覺已入寶山,研究團隊協助身心障礙者獨立的輔助科技如:在必勝客利用Kinect辨識精神障礙者的手部動作,即時提示放置食材的順序和位置,促進精障者的獨立執行完成度,進而增加就業機會;以藍芽信標和RFID Tags佈建室內感測系統,依身心障礙者需求選擇最佳化路徑,避免上下樓梯,並安全抵達至電梯,促進身心障礙者安全、獨立地在室內空間行走;藉由蒐集精障者常走的路線範圍,以Data Mining推演出常模路徑資料庫,當精障者因定向感不佳,行走路線不小心超出常模,則會發出警訊通知精障者和照顧者⋯

  在地化的研究成果均非常貼近身心障礙者、照顧者和臨床工作者的需求,讓人不禁好奇自通訊網路、電子商務起家,最終以輔助科技為志業的耀仁主任是如何培養廣博而深入的同理心?「我們希望做實務上真的有幫助的研究,所以跟著特教學校、社工組織、醫療院所一起工作,才能了解使用者需求。」也因為從電子跨足至醫療、教育產業,耀仁主任非常認真做相關功課,「你們OT、PT的書真的好難念,我看了一年多才略知一二。」主任不好意思地說,言談間處處流露勤勉謙虛的態度。
  
  秉持科技需來自於人性,為讓學生同理身心障礙者需求,從學生大三進入實驗室以至碩士班,耀仁主任花四、五年的時間培養每位學生,不分平假日不辭勞苦地開車領著學生上山下海,走訪各個教育、醫療、社福機構,在志工服務中向身心障礙者、照顧者和臨床工作者學習,透過「心」去感受對方的需要,引燃學生「助人」的渴望,全力運用輔助科技促進身心障礙者獨立自主的生活。
  
  耀仁主任多年無私的付出令人感佩,大師的身教也啟發我們:無論專業背景為何,只要有份利益眾生的心,都可以對社會產生無可限量的正向影響。

張耀仁教授部落格:
http://minstral.blogspot.tw/

[光合] 用對方的語言,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976857498996050&set=a.464978406850631.124262.100000154267360&type=1




  在中原大學電子工程學系研究所分享「通用設計——創造愛與關懷的自由空間」,談通用設計的源起與流變。
  
  提到通用設計的七大原則時,同學們雖能理解,但仍有些抽象;以芬蘭的Smart Home做示範時,看到可偵測生理訊號的床墊、感測人體跌倒並通報的地板感測器、可上下調整的洗手台⋯同學們的眼神開始亮了起來,也讓我體認到,面對不同領域的聽眾,需要用對方的語言溝通。
  
  若要促進職能治療深入生活的各層面,治療師需要廣泛涉獵跨領域的知能,感謝中原電子的師生,期待未來有更多互相學習成長的機會。
  
(看到感謝狀上寫「感謝江婕瑋小姐擔任電子科技講座講員」,感覺好夢幻哪。)

[光合] 來自中原大學電子工程學系研究所的講座邀請,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976423645706102&set=a.323353044346502.98454.100000154267360&type=1



  感謝中原大學電子工程學系研究所邀請與談「通用設計——創造愛與關懷的自由空間」,這是我第一次跨出熟悉的醫療、教育領域,至電機資訊學院演講,感到既新鮮又興奮。
  
  於我而言,這意味著職能治療開始真正貼近人們的生活,也是讓更多朋友認識職能治療價值的寶貴機會,非常期待明日跨領域的交流!

[光合] 2014智慧健康國際論壇-從日本、丹麥發展模式看台灣的新商機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976092049072595&set=a.464978406850631.124262.100000154267360&type=1



  2014智慧健康國際論壇 The International Forum on Smart Health-從日本、丹麥發展模式看台灣的新商機 The Opportunities for Taiwan from the View of Japan and Denmark

2014年10月27日 星期一

2014年10月25日 星期六

[光合] 自主學習培養資優生!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simplejellyfish/posts/974115002603633

  先前看職能科學探討學習的文獻時,提到「學習」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與需求,自發性的學習則是愉快而強大的驅力。遠見的這篇報導是非常成功的自主學習案例,好期待未來在孩子身上嘗試這樣的教養方式。
 
--
 
  23歲的徐安廬,16歲時拿到華盛頓大學化學、生化、神經生物三學位,將滿20歲時在矽谷創業,企圖以科技改變教育,在國際媒體上享有盛名。
  22歲的徐安祺,是哈佛大學分子生物博士,也是在權威科學期刊上發表最多論文的博士生。
  14歲的徐安心,是在家自學的高中生,愛好撰寫程式的他,程度早已超越資工系大學生。
  徐宏義夫婦靠著「無結構自學法」一口氣教出三位資優生,他們究竟是怎麼做到的呢?
方法1〉隨時創造學習動機
方法2〉放手讓小孩去體驗
方法3〉懂程式才有競爭力

http://www.gvm.com.tw/Boardcontent_26317_1.html

直擊家長教育〉把學程式帶入日常生活

自創「徐式教學法」,教出一家三個天才

作者:鄭婷方 │ 攝影:賴永祥
出處:2014年10月號《遠見雜誌》 第340期



徐家三兄弟都是資優生,但他們不是在高壓教育下痛苦成長,學習之路反而樂趣不斷。究竟,他們爸媽在教養過程中,有何與眾不同的方法?
字級:  






     8月底,哈佛大學多了一位新分子生物博士。他是台灣小孩徐安祺,今年22歲,是哈佛大學年紀最小的博士,卻也是在權威科學期刊上發表最多論文的博士生。
     而大徐安祺一歲的哥哥徐安廬,早就在國際媒體上鼎鼎有名。16歲時就已經拿到華盛頓大學化學、生化、神經生物三學位,成長故事還被編進美國教科書裡。
     三年前,徐安廬將滿20歲時,卻選擇離開史丹佛大學博士班的舒適圈,開始在矽谷艱苦創業。他想用科技改變教育,但一路上走得跌跌撞撞,面對募資及公司營運問題。
     他們14歲小弟徐安心,不像別人這個年紀上國中,而是在家自學的高中生,醉心程式的他,程度卻早超越一般資工系大學生。
     別人家裡有一個資優生,就已經很特別,徐家卻一口氣出了三位。這也讓徐家三兄弟的爸媽、徐宏義和羅曼如夫婦,在教養孩子過程中,漸漸摸索出一套大家都想知道的「徐式教學法」。

沒結構的學習 才是最好學習

     2012年底,為了照顧年邁的失智症父親,旅居海外的徐宏義夫婦搬回台灣。原本也該享受退休生活的他們,卻開始東奔西跑,當起未來教育的傳教士。
     從2013年冬天開始,他們把風行海外幾千萬人的「一小時學程式」公益活動,帶進台灣。
     「國際上都在討論程式教育,那可能成為21世紀小朋友的必備技能,如果台灣一點動作也沒有,會趕不及,」羅曼如憂心忡忡,8月底到教育科技博覽會演講,9月底南下高雄跟300多位老師分享科技教育趨勢,然後到處找人介紹有沒有特別需要資訊教育的偏鄉學校。
     一天午後,羅曼如跟徐宏義來到台北市金華國小。他們給六年級生帶來一大堆有趣的玩具,那是用微型電腦系統「樹莓派」自製的電玩遊戲、電子彈珠台、還有攝影機,小朋友們興奮地一湧而上。
     「這才是學生們應該學習的樣子,而不是把他們綁在教室裡一整天,」徐宏義說,徐式教學法的核心是要讓孩子自學,「你丟一個東西,他就自己去學,而最好的學習是沒有結構的學習。」

方法1〉隨時創造學習動機
     徐宏義跟羅曼如當年在台灣,都是念外文系,非常不適應填鴨式教育,不想讓自己小孩也一樣苦悶。
     1991年,為了迎接第一個小孩,他們搬到西雅圖郊區風景如畫的湖中島嶼默瑟島,把家裡布置的色彩繽紛,如同探索樂園,放上各種質地、材料的地板、家具,甚至還保留部分尖角,就要讓小孩從嬰兒時期就去感知、接觸這個奇幻世界。
     等到老大徐安廬、老二徐安祺4、5歲時,徐宏義便開車,一家人到處物色合適的荒地,想蓋心目中的夢想之屋。
     緊接著三年,徐安廬跟徐安祺常常泡在工地,跟著工人們一起挖土、敲木頭、拌水泥,負責組裝各式各樣的小型建築工具,常常全身弄得髒兮兮,小小年紀就手拿著建築藍圖,觀察工程進度,看著房子的外殼逐漸成形。
     等到房子建成了,廣大庭院裡的灑水系統,徐宏義不委託專業園藝公司打造,反倒帶著不到10歲的孩子一起想解決方法。
     「灑水系統的設計跟安裝,都由他們處理,」徐宏義回想,那時候孩子要自己看系統電線怎麼鋪設、自己讀機器安裝手冊,設定中控電腦,調整每個區塊灑水的頻率跟水量,弄了好多個月才完成,「他們可能會因為要解決問題,要去學機械、或程式的知識,反正就是從做中學!」
     蓋新家時,徐宏義也在地下室,設計了可以畫畫、捏陶及做科學實驗的工作室,還有多媒體錄音室和攝影棚。
     羅曼如提到,徐宏義興趣很多元,愛攝影、愛文學,但研究所轉念資工,所以家裡滿是新奇的酷玩意、攝影裝備、3C產品,「我們從來不限制小朋友不能碰這個、不能做那個,有時候他們摸一摸,竟然也就上手了。」
     徐家三兄弟從小被教育要自己動手做、為解決問題而學習。事實證明,這樣的學習方法,效果最好。
     例如徐安廬不到10歲就能使用專業剪輯軟體,因為他要為莎士比亞課堂的成果展,做一部紀錄片,才自己轉檔影片、學習剪輯、錄音跟配樂。9歲時就能架設網站,也是因為想在網上有能表達自己的地方才自學。
     在徐宏義想法中,因為有需求,去自學的知識和技能,才能真正跟著一輩子。徐安廬總是說,「爸爸要我們學什麼,總是不直接講,而是很迂迴的製造環境和機會。」

方法2〉放手讓小孩去體驗
     徐式教學法中,最忌諱的就是當鏟雪車父母。
     所謂鏟雪車父母,就是把孩子成長過程遇到的困難、問題,像掃雪車一樣,一掃而空,完全不讓小孩有任何獨立思考的空間。徐宏義提到,「最可怕的還有救火隊父母,甚至在孩子還沒遇到挫折前,就預測問題,把障礙都清掉。」
     在徐家,他們從來不這麼做。徐宏義想起,喜愛戶外活動的全家人,有一次到山林中騎自行車,大家約好在山腳下定點碰面,沒想到老二徐安祺卻久久沒有出現,後來才頭破血流的牽著腳踏車、一拐一拐下山。
     「到現在家裡還擺著那張Patrick(徐安祺)滿臉是血的照片,」徐宏義想起難忘場景,應證他堅信的,孩子碰到問題,必須自己解決,「一定要經過實際訓練,否則會活得像假人一樣。」
     徐家父母有多大膽?十幾年前的一趟美東旅行便能窺知一二。徐宏義和羅曼如讓剛滿10歲的徐安廬、9歲的徐安祺,自行規劃長達10天的旅行。
     興奮地不得了的兩兄弟先到書店買幾本旅遊書,從中挑選想去的景點,再開始規劃路線,上網查詢班機時刻、比較航程時間和價錢。
     訂下機票後,再一起在網上預約旅館,接著依照出發日,跟租車公司訂好車輛。最後,徐安廬再用電腦軟體把機票、租車、入場券、旅館費用,一一輸入,計算出所有花費,再跟父母親展示全套旅程規劃。後來,他們一家子人真的按照兩兄弟的規畫完成難忘的旅行。
     「只要放手讓小孩做,你會發現他們學的又快又多,而且樂在學習,他們沒有什麼是學不會的!」

方法3〉懂程式才有競爭力
     徐家五口人,現在分隔世界三個地方。美國矽谷、波士頓和台北,但他們每週都會聚在一起視訊,討論的不是生活瑣事,卻像開一場知性研討會一樣,最近討論的是「上大學的意義」。
     「我覺得學到最多東西的地方,不是在課堂上,是在實驗室裡從做中學,」剛拿到哈佛分子生物博士,準備展開背包客旅行的徐安祺說。
     有時候,五個人還會唇槍舌戰。徐宏義說,「我們家每個人的主見都很強。」
     只不過他們都共同意識到的是,要面對未來世界,恐怕跟電腦的溝通能力不可或缺,「未來可能分成兩種人,一種是懂程式的人,一種是不懂程式的人。」
     他們絕非鼓吹大家都跑去當程式設計師,想推行的是希望孩子不要只是玩遊戲,而是去做遊戲出來,希望孩子不只是滑手機,也知道手機的構造跟運作。
     不管未來徐家三兄弟如何闖蕩人生,在講究獨立思考、自學的「徐式教學法」中,他們比同年齡小孩還要成熟,懷抱著改變世界的夢想,而且願意動手創造新可能。

[光合] 健康生活型態增進失智症患者記憶力,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77364675760031/permalink/389725567857273/


  
  最近UCLA的研究指出,阿茲海默氏症患者可透過調整生活型態增進記憶力,換言之,可能也代表OT協助個案建立Daily Routine的重要性哦!
  
--
  
  在六個月內,十位阿茲海默氏症患者避免吃簡單的碳水化合物(如:糖份)、麩質和加工食品,增加魚的食用、瑜珈和冥想,按照指示服用褪黑激素、適當睡眠、攝取維生素 B-12、維生素D-3和魚油。期後九位明顯增進記憶力,僅有一位末期患者沒有進展。

UCLA STUDY: NON-DRUG TREATMENT MAY REVERSE ALZHEIMER'S:
http://abc7news.com/health/non-drug-treatment-may-reverse-alzheimers/336963/

By Denise Dador
Saturday, October 04, 2014

LOS ANGELES -- Alzheimer's disease was officially recognized a hundred years ago, but there's still no effective treatment for it. Now researchers at UCLA say they've developed a program that shows for the first time memory loss being reversed.

It's not a drug; it's not a procedure; it is a novel, comprehensive and personal approach to treating memory loss associated with Alzheimer's. UCLA researchers spell out exactly what can be done to reverse what the disease does to the brain.

In the report provided by UCLA, Dr. Dale E. Bredesen explains how Alzheimer's is a complex disease affected by sleep, diet, even exercise.

"These all -- and other things -- all contribute to this critical balance in plasticity," said Bredesen.

Ten memory-loss patients, some with brain-scan-confirmed patterns of Alzheimer's, participated in a small UCLA trial called MEND (Metabolic Enhancement for NeuroDegeneration).

In the UCLA protocol, patients made dramatic lifestyle changes. They avoided simple carbs, gluten and processed foods. They increased their fish intake, took yoga and meditated. They were instructed to take melatonin, get adequate sleep, incorporate vitamin B-12, vitamin D-3 and fish oil.

Within six months, nine patients saw a noticeable improvement in memory. One patient, who was in the late stages of Alzheimer's, did not show improvement.

UCLA researchers say the findings suggest at least early on, changing a person's metabolic processes can bring back memory and cognitive function.

Six of the patients of the patients in the study who had to discontinue working were all able to return to their jobs. Study authors say som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to two and a half years and the memory improvements remained.

Plans are underway to do larger studies on this therapeutic program.

[光合] Amputee OT,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77364675760031/permalink/389868724509624/
  


  看到關於義肢的文章,讓我想起Amputee OT——Christina Stephens。
  
  Christina是一名美國職能治療師,因為更換車子的煞車裝置時,車子墜落而壓傷她的左腳,而在2013年一月截肢。
  
  正向的她在遭逢巨創時,想到的第一件事竟然是結合OT專業和自身經驗,幫助更多截肢朋友過更好的生活。於是成立了Facebook粉絲專頁和Youtube頻道,從截肢手術完示範如何換藥、穿戴義肢、行走訓練、清潔義肢、復健運動⋯大方分享自己以不一樣的身體適應生活的歷程,甚至還在殘肢上塗鴉或用樂高創作義肢,以幽默的方式談論截肢後的優點。
  
  Christina在專家和使用者的跨領域經驗,幫助我們更能設身處地地了解截肢者的日常生活,也驚嘆她的樂觀和智慧,很值得職能治療師參考。
 
Amputee OT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AmputeeOT
 
Amputee OT Youtube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user/AmputeeOT
 
--
 
  另外,天生沒有上肢的Tisha Unarmed也有分享如何靈活運用下肢和輔具進行日常活動,包含穿內衣、修車窗、烤餅乾、洗衣服⋯等,是非常生活化的示範教學,可以作為提供個案方案時的參考。
 
Tisha Unarmed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tishaunarmedfanpage
 
Tisha Unarmed Youtube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user/tishaunarmed

[光合] 動物義肢,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77364675760031/permalink/389733861189777/
  
  義肢用在動物身上也可以改變牠們的一生!

Animals can also have their lives changed by prosthetics (13 Photos):
http://thechive.com/2014/10/22/animals-can-also-have-their-lives-changed-by-prosthetics-13-photos/

--














Read more at http://thechive.com/2014/10/22/animals-can-also-have-their-lives-changed-by-prosthetics-13-photos/#BJYRC4HQHWEM0v5D.99

2014年10月23日 星期四

[漂流] 臺大職能治療中心籌備說明會,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973384599343340&set=a.323353044346502.98454.100000154267360&type=1



  為了凝聚系上共識,於「臺大職能治療中心籌備說明會」參與臺大職能治療學系教授們的討論。
  
  在熱烈地互相碰撞下,我們逐漸描繪出對臺灣職能治療未來的期許,探討當前專業發展面臨的困境,以及現行法規、組織關係、理論與實務落差帶來的挑戰。
  
  讓人驚喜的是,危機促使我們think out of the box。與其於傳統醫療框架中因創新而處處碰壁,不如跳脫出來,直接面對社會的真實需求。
  
  絕處,才會逢生。

2014年10月19日 星期日

2014年10月18日 星期六

[光合] We can always make a better world!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970614802953653&set=a.464978406850631.124262.100000154267360&type=1




I felt so lucky to meet Frank Kronenberg, the author of Occupational Therapy without borders, in Taiwan. Thank you for the inspiring lectures which make us believe "WE" can always make a better world!

[光合] Frank Kronenberg,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970563299625470&set=a.464978406850631.124262.100000154267360&type=1




  與「Occupational Therapy Without Borders : Learning From The Spirit of Survivors」作者Frank Kronenberg合影留念。

  Frank老師的演講深具啟發性,字字句句從人性光輝出發,每個提問都讓我們對內心有所洞察,也瞭解了世界各地許多令人感動的助人故事。

2014年10月17日 星期五

[光合] 社交技巧教學活動設計,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970252089656591&set=a.464978406850631.124262.100000154267360&type=1



  在三民幼兒園教師研習分享「社交技巧教學活動設計」,非常榮幸有育達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鄺靜辰教授及臺北市南區特教資源中心巡迴輔導老師蒞臨指導。
  
  從兒時邀請幼兒園同學至家中作客,自己卻缺乏社交技巧而不知所措開始談起,老師們紛紛提供當年的瑋瑋許多寶貴建議,感覺終於把那位陷入窘境的孩子解救出來了!經歷過一天疲於奔命的馬拉松,老師們仍保有驚人的領悟力,無論是社交互動模式、社會互動遊戲理論、人際關係發展介入(RDI),老師們個個舉一反三,立即連結教學現場的實例,並運用理解到的精髓,透過彼此的交流解決教學難題。令人意外的是,壓軸的社會性故事(Social Story)竟引起廣大迴響,老師們掌握「詳細」和「彈性」的原則,為假想的固執孩子一一編寫出詳盡又充滿可能性的故事,幫助孩子在變動中的環境仍有適度的安全感和適切的人際互動。
  
  每次來三民只是把自己當個引子,竟都帶回老師們豐碩的智慧結晶,相信小小學弟妹在用心又認真的老師們教導下,會有全方位的能力面對未來的種種挑戰。

2014年10月13日 星期一

[漂流] 堅持,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967860123229121&set=a.464978406850631.124262.100000154267360&type=1




  每次請益後,經常發現路上的阻礙比想像還要多更多,心情都會很沉重⋯;但想到前輩願意無私分享從痛苦淬鍊中獲得的寶貴經驗,又充滿感恩與感謝,是他們流成河的淚水讓我們的眼淚少掉些。
  
  不知不覺是短暫的幸福,可隨著障礙看得越來越清楚,才更知道怎麼去跨越,獲得歷經千辛萬苦而得的長久喜悅。
  
  專業的美好未來,值得我們在磨難中勇敢堅持。

圖片來源:http://www.carolinebrealey.co.uk/wp-content/uploads/2014/05/dream-big-up.jpg

2014年10月5日 星期日

[光合] 直屬學姊李冠逸教授,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961785530503247&set=a.464978406850631.124262.100000154267360&type=1



  聆聽長庚大學職能治療學系李冠逸教授,同時也是直屬學姊,講授「新興動作控制理論:Internal Model與職能治療臨床應用」。

2014年10月3日 星期五

[光合] 優尼爾天賦基因教育中心,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960639047284562&set=a.464978406850631.124262.100000154267360&type=1



  上午拜訪優秀的直屬學妹林怡廷,並參訪由謝政益職能治療師領軍的「優尼爾天賦基因教育中心」。
  
  「優尼爾天賦基因教育中心」是由職能治療師、物理治療師及語言治療師組成的專業團隊,與高雄醫學大學的基因檢測系統技術移轉的「達易特基因實驗室」合作,結合基因、人文以及醫學三大領域,透過基因定序比對資料庫找出孩子的優勢天賦,如:肢體發展、記憶邏輯、學習專注、空間推理、社交表達,並根據職能評估實際評量發展能力來量身訂製個別化課程,以及協助幼教園所營造友善環境,真正落實以人、活動、環境來促進孩子的各項職能表現。
  
  除了個別化課程,目前中心與多所幼兒園、補習班、才藝班合作,協助師資培訓、課程及營隊規劃、能力評量、基因檢測...等全方位服務,以醫學實證和臨床經驗輔助園所提昇教育品質與特色招生。最近還有「優尼爾保護傘計劃」,透過Line群組即時提供家長教養諮詢,並藉由累積的問與答建立日益龐大的知識庫,造福更多有需要的家長。
  
  在專業基礎之上,走出職能治療的創新道路,優尼爾未來發展相當精采可期。
  
優嘉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http://www.ugood.com.tw/webc/html/uneil/index.php
  
優尼爾天賦基因教育中心
http://uniqueplus.kktix.cc/

2014年10月1日 星期三

[光合] 自主學習,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959176020764198&set=a.323353044346502.98454.100000154267360&type=1



  在USC念書的時候,很喜歡同儕把職能治療當志業,自發性地自主學習,上課時熱烈發表對專業的看法,下課後興奮地分享有趣的新知和研究,即便畢業後還是積極地持續成長。

  回臺灣後,好希望能把這樣源源不絕的熱情帶回來,引發學弟妹對職能治療的興趣,願意支持彼此自主學習。剛剛正在為特殊孩子伴讀的妍心學妹問起病歷書寫,我才要提SOAP的概念,學妹就已經查到答案了!那瞬間真的好感動,沒想到學妹才大一,就自己主動涉獵大四實習的內容,前途無可限量!如果有更多對專業有熱忱的人,相信職能治療的未來一定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