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18日 星期六

[光合] 幸福的身教,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本文同步刊載於:Facebook江婕瑋個人頁面



  「教育的本質是什麼?如何讓我們的孩子在動盪的時代感到幸福呢?」這是我一直很想與爸爸、媽媽們談談的主題,也回顧自己從青春期的激烈碰撞、職能治療內涵的學習與實踐到成為社區裡的親職教育工作者⋯多年來探索的心得。

  9/15(三)早上,很榮幸能夠在西港圖書館分享近年全球教育都在探討的重要議題——「生活品質健檢工作坊——培養孩子的幸福力,從美好生活的身教開始」,從國際教育趨勢和Lifestyle Redesign的觀點,協助父母省思自己與孩子的生活型態現況,以及規劃培養親子幸福力的行動計畫。

  在課程前,我們請學員分享一件讓自己感到幸福的事,大家紛紛開心地描述:孩子和自己撒嬌、與先生牽手散步、與親友談心⋯等與親密關係有關的內容,也有:品嚐美食、國內外旅遊⋯等休閒生活,話語裡幸福洋溢的畫面讓人心生嚮往,溫馨的感受彷彿讓所有人一起重溫這些美好的片刻。

  然而,在這個動盪的年代,疫情大幅改變了全球人類的生活,世界各地的氣候劇烈變遷、政經秩序重組及自動化科技...等改變正在快速地發生,科技和都會型態的經濟發展環境,則讓下一代憂鬱的比率愈來愈高,孩子們面對的挑戰將比我們這個世代還要更難以想像。

  「讓孩子擁有幸福的人生」成為很多父母終生努力的目標和近年各國教育熱烈探究的議題。究竟要給孩子什麼樣的裝備,才能體會到生命的價值及生活的意義?

  素有WTO智庫之稱的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提出的「2030學習羅盤」,倡議未來10年全球教育應「以幸福(well-being)為最終目標」,指出我們培養孩子的知識、態度、技能、價值觀都應以協助孩子幸福為主要目的。

OECD 2030學習羅盤 https://www.oecd.org/education/2030-project/teaching-and-learning/learning/

  而在世界各地,「幸福力教育」持續蓬勃發展中,像是:從2002年至今,美國哈佛大學最受歡迎的一堂課「正向心理學」,就是一群全球頂尖人才積極討論如何擁有快樂人生;教育改革的領導國「芬蘭」,在2021年的此時此刻正在課綱實行「用跨域力迎向美好生活」;台灣108課綱的核心精神「自發、互動、共好」也是類似概念,顯示「幸福力(well-being)」是近年國際的重點教育方向。

  「幸福究竟是什麼?」在不同國家、文化、專業有許多不同角度的定義,不過目前歐美普遍認同的,主要是幸福的三個公式,包括:

(1) H=S+C+V H = Enduring Happiness 持久的快樂 S = Set Range 與生俱來的快樂幅度 C = Circumstances 現實環境及個人際遇 V = Voluntary Control 個人所能控制的範圍

(2) Felicidad = P+(5×E)+(3×N) Felicidad = 幸福指數 P = 性格、人生觀以及適應能力和耐力 E = 健康、財富和友誼的穩定程度 N = 自我評價、對生活的期望值、性情和欲望

(3) 幸福=效用/欲望

  從幸福的三個公式,可以看到幸福的程度和我們面對環境的態度與經營生活的能力有關,較少的欲望也是關鍵的因素。也就是說,當我們選擇用正向的想法和行動來過生活,並有合理且較小的期待,我們會更容易感到幸福,若要簡要地下結論則是——「幸福其實是自己決定的。」

  「那我們走在幸福的路上嗎?」這個問題的答案事實上很矛盾。

  根據哈佛大學臨床精神病學團隊自1938年以來超過724人以上的大型「快樂」研究,幸福的人生與良好的人際關係有密切關聯——有意義且活躍的社交活動可以促進身心健康、延緩大腦功能退化,更能產生幸福感;但在千禧世代的調查中,八成年輕人表示人生目標是「富有」,五成年輕人表示另個人生目標是「有名」。

  在研究中,我們也發現父母對孩子訴說的期待是:「健康、平安、幸福」,但實際上讓孩子感受到的是:「才藝、成績、賺錢」。

  這才驚覺原來我們以為的幸福途徑是一場美麗的誤會,不管是孩子、還是父母,對於追求幸福的認知和行動很常是不一致的。同時意味著,我們如果設定錯方向,孩子再怎麼努力都達不到幸福的人生⋯

  在世代傳承中,孩子是透過父母認知到幸福生活的模樣,當我們快樂的過日子,孩子的鏡像神經元也在活化,對我們的情緒行為感同身受,並大量複製到意識和潛意識裡,重現在孩子的就學、就業、感情、婚姻、教養⋯等生活各個面向。

  「我們的身教深刻影響了孩子未來的幸福。」

  言至於此,我好奇地向聽眾提問:「你幸福嗎?」少數媽媽點點頭。

  「你希望孩子和你過一樣的生活嗎?」不料幾乎全部的媽媽都猛搖頭。

  我們邀請大家以SAMHSA Wellness Model評估自我生活滿意度,若以0-10分來評分,大多數媽媽的生活滿意度落在6-7分,少數人有最高分8分,感覺大家都認為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為了協助媽媽們具體想像活出幸福的樣貌與設定目標,我們發下白紙和彩色筆請大家描繪活在夢想中的樣貌。

  「我想要和孩子一起親近大自然。」、「我好渴望到世界各地旅行。」、「我希望老公和我們可以有更多相處的時間。」⋯是大家普遍的想望。

  其實媽媽的願望很單純,並不是大富大貴,而是有和諧的家庭關係和美好生活品質,就能獲得心靈上的滿足了。

  接著我們盤點目前能想到自己的所有職能角色,大家注意到在結婚生子後,因為有姻親關係和新的生活圈,角色變得非常的多,要做到每一個都令自己和他人滿意很不容易。

  在排序各種角色的重要性時,大家大多是把「媽媽」和「太太」放在前幾順位,但開始承擔上一代照顧責任的學員則是「女兒」。

  「雖然我兒子經常抱怨我做不好,但我覺得身為母親,我已經給他我所能給的最好的了,我給自己滿分10分!」一位學員的由衷分享獲得大家一致的掌聲,也提醒媽媽們要時常肯定自己的付出。

  在接續的小組討論中,我們對應的幸福感行動發想有:美食團購、全家出遊、重返職場⋯等,有一位學員提到親職能力的培養也很重要——「我認為幸福感的來源來自於學習教養,得到和孩子相處的方法,也療癒童年的自己。」有深度的覺察發人深省。

  很恰巧的,即將到來的中秋節連假是一段大家都可以彈性經營生活的時間,於是我們請每個人輪流分享接下來一週的改變行動,作為今天的小結。

  「我要懂得看見自己、孩子和老公的好。」、「我要認真學習親密關係與親子教養。」、「我要在中秋節的家族聚會中,好好經營幸福的家庭關係。」⋯從大家的結語中,可以感受到大家已經準備展開幸福生活的行動。

  在每次辦理親職工作坊時,我都能從大家圓融的智慧和生命的歷練中學到不少,媽媽們相互作為彼此的教練和支持是很棒的氛圍!

  「幸福是以終為始」,也是一種選擇、態度、能力、過程和結果,讓下一代的幸福就從我們開始吧!

--

【學員分享】讓你感到幸福的一件事...

- 早上和先生送完小孩上學,兩人一起在樹林裡漫步、談心。

- 睡前,兒子趴在我的胸口上直到睡著。

- 牽著孩子的手散步,孩子好奇地觀察路上的人事物,問許多有趣的問題,母子兩人一同找尋答案。

- 孩子抱著我說,愛你喔!

- 吃著美味的食物。

- 騎著車吹吹風,帶小小孩去品嚐台南各地美食。

- 上班中,孩子跟媽咪視訊說:媽媽妳快點回來!

- 疫情期間,每天早上起床有兒子做早餐給我吃,泡咖啡給我喝,一整個慢活的早晨,很開心。

- 當一歲孩子主動躺到我身上撒嬌時,有被愛的感覺,很幸福。

- 和先生騎著腳踏車載著兩個孩子漫遊在大街小巷或鄉間田野騎腳踏車。

- 回家當爸媽的孩子時。

- 和家人談心時。

- 帶著寶貝環島輕旅行,體驗關懷周遭人事物,品嚐在地美食,共同創作愛的親子存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