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本文同步刊載於:Facebook江婕瑋個人頁面
早上於成大職能治療學系分享「Lifestyle Redesign於台美之多元發展」,介紹USC Occupational Therapy Faculty Practice在醫療及社區各族群的Lifestyle Redesign個別治療及團體治療實例,以及我個人6年多來在台灣的本土化應用。
在講座一開始,我們請同學小組討論:「如果明天開始,你可以過著理想中的生活,那會是什麼樣子呢?」同學們討論得非常熱烈!有同學想騎重機環島擔任旅行治療師、或每五年搬一次家看看不同風景、或想要有充足的睡眠和被動收入⋯各式各樣的美好畫面,描繪了每個人渴望的生活方式豐富多樣。
再來介紹USC OT在各領域的Lifestyle Redesign應用,醫療相關領域如:體重管理、壓力管理、疼痛管理、癌症、糖尿病、多發性硬化症、戒菸、戒酒⋯也有探討不同族群的議題,如:大學生、ASD成人、退伍軍人⋯雖然可以運用的範圍相當廣泛,但核心都是一樣的——協助個案覺察理想和現實的差異,並自主在生活中做出改變。
從2014年返台後,不同國家生活和身分的轉換、從都市搬到偏鄉、以至小產、懷孕、育兒⋯等,那些轉銜過程中曾經的淬煉都成了治療師邁向成熟的重要養分,我們應用Lifestyle Redesign在:
台北市社區關懷醫師整合性照護計畫
兩岸社區健康促進專業人員培訓
退休長者生活安排
醫美個案身心靈美容
家長成長團體
教養工作坊
青年職涯諮詢
留學生活輔導
更生人生活重建
企業員工職涯教練
企業員工健康促進
⋯等等。
說著每一次陪伴不同生命的歷程,成長的感動總是滿溢,由衷希望每一位職能治療師,都能運用Lifestyle Redesign在各種場域,讓社會大眾能夠親身體會職能治療的核心價值。
課後學生的提問很有深度,像是:
「OT以外的專業人員也可以學Lifestyle Redesign嗎?」
「老師是如何連結到健康和亞健康的多元族群?」
「老師應用的領域大多在社區,醫療院所可以怎麼應用Lifestyle Redesign呢?」
「除了修習Lifestyle Redesign專業認證課程,要怎麼透過實務演練才能融會貫通Lifestyle Redesign的心法?」
認真探究這些議題的同時,讓我感受到彼此對專業實踐的熱情,好期待未來還有更多機會和這些有熱忱的準治療師互動,一起為人們的生活帶來正向改變!
2020年11月30日 星期一
2020年11月11日 星期三
[光合] 認識兒童氣質,有效因材施教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本文同步刊載於:Facebook江婕瑋個人頁面
和「臺南市北門社區大學」及「臺南市麻豆區親子悠遊館」合作的「親職教養工作坊」,第二堂課是「認識兒童氣質,有效因材施教」,幫助家長針對孩子的氣質適性化教養。
我們在課前邀請媽媽們在課程Line群留言描述孩子的個性,並填寫氣質量表來比對孩子的「活動量」、「規律性」、「趨近性」、「適應性」、「情緒本質」、「注意力」、「堅持度」、「敏感度」、「反應強度」各向度在常模中的位置,更客觀了解與同性別、同齡孩子的差異。
在工作坊一開始,我們請每位媽媽畫下自己孩子的樣貌、特色、穿著、喜好⋯盡可能呈現孩子的所有細節。看著心目中的小可愛躍然紙上,分享孩子日常的點點滴滴,感覺對孩子的認識又更深刻了!回家後還可以和孩子討論畫像,協助形成自我概念,孩子或許還會有意想不到的回饋,促進彼此更深入的認識。
隨著團體的信任感逐漸凝聚,我們一一探討氣質的九大向度,像是:「活動量大的孩子可以做哪些運動來充份放電?」「害羞慢熟的孩子在轉換至新環境可以如何預告?」「孩子上課如果反應不好,怎麼決定要繼續上下去還是放棄?」「帶反應強度大的孩子去餐廳用餐要做什麼準備?」⋯藉由大家分享不同的生命經驗和腦力激盪,我們互相回饋、支持,使得應對育兒挑戰的策略更豐富,媽媽不再獨自承受困境,而是一個跨專業團隊作為後盾。
到了工作坊尾聲,我們比較父母的氣質和孩子的氣質有何異同,發現我們很容易以自己舒服、習慣的方式教養,但不一定適合每個孩子,導致親子間產生衝突,事實上應該要針對孩子的實際需求做調整。
整個過程中,看著媽媽們邊顧嫩嬰、哄睡、換尿布,還繼續認真聽課、討論,排除萬難都要為了孩子學習的態度,讓我真的好感動!很希望我們的成長能適時提供孩子需要的支持!
本文同步刊載於:Facebook江婕瑋個人頁面
和「臺南市北門社區大學」及「臺南市麻豆區親子悠遊館」合作的「親職教養工作坊」,第二堂課是「認識兒童氣質,有效因材施教」,幫助家長針對孩子的氣質適性化教養。
我們在課前邀請媽媽們在課程Line群留言描述孩子的個性,並填寫氣質量表來比對孩子的「活動量」、「規律性」、「趨近性」、「適應性」、「情緒本質」、「注意力」、「堅持度」、「敏感度」、「反應強度」各向度在常模中的位置,更客觀了解與同性別、同齡孩子的差異。
在工作坊一開始,我們請每位媽媽畫下自己孩子的樣貌、特色、穿著、喜好⋯盡可能呈現孩子的所有細節。看著心目中的小可愛躍然紙上,分享孩子日常的點點滴滴,感覺對孩子的認識又更深刻了!回家後還可以和孩子討論畫像,協助形成自我概念,孩子或許還會有意想不到的回饋,促進彼此更深入的認識。
隨著團體的信任感逐漸凝聚,我們一一探討氣質的九大向度,像是:「活動量大的孩子可以做哪些運動來充份放電?」「害羞慢熟的孩子在轉換至新環境可以如何預告?」「孩子上課如果反應不好,怎麼決定要繼續上下去還是放棄?」「帶反應強度大的孩子去餐廳用餐要做什麼準備?」⋯藉由大家分享不同的生命經驗和腦力激盪,我們互相回饋、支持,使得應對育兒挑戰的策略更豐富,媽媽不再獨自承受困境,而是一個跨專業團隊作為後盾。
到了工作坊尾聲,我們比較父母的氣質和孩子的氣質有何異同,發現我們很容易以自己舒服、習慣的方式教養,但不一定適合每個孩子,導致親子間產生衝突,事實上應該要針對孩子的實際需求做調整。
整個過程中,看著媽媽們邊顧嫩嬰、哄睡、換尿布,還繼續認真聽課、討論,排除萬難都要為了孩子學習的態度,讓我真的好感動!很希望我們的成長能適時提供孩子需要的支持!
2020年11月9日 星期一
[光合] 音樂律動應用於情緒社交教學活動設計,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本文同步刊載於:Facebook江婕瑋個人頁面
在育達幼保的最後一堂課談「音樂律動應用於情緒社交教學活動設計」,我們讓學生實際體驗不同音樂帶來的身心反應,並舉出許多音樂影響情緒行為的醫學實證,強調音樂律動可以活化大腦各區增進學習效果,在各個段落演示相關教案。結合醫療、教育、心理觀點的討論,相當有趣又過癮!
值得一提的是,以前我也曾自己一人帶小福寶去講課,但大多是1小時以內的講座,這次是第一次挑戰帶著孩子連續講課4小時,雖然很期待和小福寶的新體驗,但還是隱隱有些心驚膽跳,不確定小子會不會有什麼突發狀況。
EducationUSA Taiwan留學講座: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2203943502954104&set=a.988570391158094.1073742013.100000154267360&type=3&theater
作為小旅伴,小福寶其實蠻稱職的,會主動分擔行李、搶著幫忙付錢和刷悠遊卡、按電梯樓層、勤奮地小跑步跟著我趕路⋯讓整個旅途輕鬆不少。
小福寶經常會在身邊的事物中找到樂趣,像是:地上的落葉被風吹起來,會發出沙沙的聲音;草地上的綿羊裝置藝術,高高低低坐起來不一樣;長長的水管放在鼻子上,就是一頭大象了!⋯他的目光引導我的感官隨之放大,使得原以為熟悉的景象,增添了許多新奇的發現。
但作為小助教⋯即便上課前已讓小福寶吃飽喝足,也到洗手間排空,結果才剛開始上課就三次嚷著要尿尿,只好趁著讓學生反思、討論的空檔拎著他狂奔往返,真是對學生很不好意思。幸好後來小福寶只是在人群中穿梭、玩耍,也會在學生試教時加入遊戲,後續一切都還算順利。
育達幼保的學生真的很愛孩子,在下課時主動設計遊戲和小福寶玩,上課時的試教活動也都盡可能找小福寶互動,眾多關注的眼神裡滿是疼愛,讓原本就喜歡大姊姊的小福寶,幸福感加乘了好多倍。
充實的下午,令小福寶一上接駁車就睡翻了⋯抱著他趕高鐵,我的滿足感和他的重量一樣沉甸甸的。
感謝鄺靜辰教授的用心安排,讓我認識這群未來優秀的好老師,也謝謝學生在課程中的投入和對小福寶的照顧,最後要謝謝小助教的耐心,陪伴媽媽講課4小時不是件容易的事。小福寶很想念溫柔的姊姊們和教授,學生也熱情回應要來麻豆找我們玩,期待有機會再溫暖相逢。
本文同步刊載於:Facebook江婕瑋個人頁面
在育達幼保的最後一堂課談「音樂律動應用於情緒社交教學活動設計」,我們讓學生實際體驗不同音樂帶來的身心反應,並舉出許多音樂影響情緒行為的醫學實證,強調音樂律動可以活化大腦各區增進學習效果,在各個段落演示相關教案。結合醫療、教育、心理觀點的討論,相當有趣又過癮!
值得一提的是,以前我也曾自己一人帶小福寶去講課,但大多是1小時以內的講座,這次是第一次挑戰帶著孩子連續講課4小時,雖然很期待和小福寶的新體驗,但還是隱隱有些心驚膽跳,不確定小子會不會有什麼突發狀況。
EducationUSA Taiwan留學講座: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2203943502954104&set=a.988570391158094.1073742013.100000154267360&type=3&theater
作為小旅伴,小福寶其實蠻稱職的,會主動分擔行李、搶著幫忙付錢和刷悠遊卡、按電梯樓層、勤奮地小跑步跟著我趕路⋯讓整個旅途輕鬆不少。
小福寶經常會在身邊的事物中找到樂趣,像是:地上的落葉被風吹起來,會發出沙沙的聲音;草地上的綿羊裝置藝術,高高低低坐起來不一樣;長長的水管放在鼻子上,就是一頭大象了!⋯他的目光引導我的感官隨之放大,使得原以為熟悉的景象,增添了許多新奇的發現。
但作為小助教⋯即便上課前已讓小福寶吃飽喝足,也到洗手間排空,結果才剛開始上課就三次嚷著要尿尿,只好趁著讓學生反思、討論的空檔拎著他狂奔往返,真是對學生很不好意思。幸好後來小福寶只是在人群中穿梭、玩耍,也會在學生試教時加入遊戲,後續一切都還算順利。
育達幼保的學生真的很愛孩子,在下課時主動設計遊戲和小福寶玩,上課時的試教活動也都盡可能找小福寶互動,眾多關注的眼神裡滿是疼愛,讓原本就喜歡大姊姊的小福寶,幸福感加乘了好多倍。
充實的下午,令小福寶一上接駁車就睡翻了⋯抱著他趕高鐵,我的滿足感和他的重量一樣沉甸甸的。
感謝鄺靜辰教授的用心安排,讓我認識這群未來優秀的好老師,也謝謝學生在課程中的投入和對小福寶的照顧,最後要謝謝小助教的耐心,陪伴媽媽講課4小時不是件容易的事。小福寶很想念溫柔的姊姊們和教授,學生也熱情回應要來麻豆找我們玩,期待有機會再溫暖相逢。
2020年11月5日 星期四
[光合] 含飴弄孫顧健康,祖孫共學更長壽!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本文同步刊載於:Facebook江婕瑋個人頁面
今晚和 臺南市北門社區大學合作「含飴弄孫顧健康,祖孫共學更長壽!」的工作坊,分享了祖孫共學對長者健康促進的相關實證研究、世界各國的祖孫共學案例及台灣本土社區案例。
從報名資料來看,這班學員的出生年次從1980、1970、1960、1950都有,再加上3y8m的小福寶,真的是橫跨各個世代的一班,學員的互動本身就是「青銀交流」了!
我們從美國國家科學院和Brigham Young University的研究談起,都提到寂寞和獨居會大幅增加長者死亡風險,而著名的Berlin Aging Study 長達19年的追蹤研究顯示「幫忙帶孫」和「樂於助人」的長者,平均壽命明顯高於「孤獨」的長者(分別是結案後10年、7年和4年) ,以實證說明長者與社會連結及照顧晚輩對健康的益處 。而University of Oxford對於1596名小孩的訪談研究,也證實祖孫感情良好,對孩子的身心都是有正面影響的。
接著分享不同國家「青銀共居」的模式:荷蘭Deventer的養老院 Woon- en Zorgcentrum Humanitas Deventer ,學生只要每個月能與長者住戶當30小時好鄰居,就可以免費住宿;德國 Generationenkult-Haus 公寓,在交誼廳提供免費零食和飲料鼓勵青銀交流,一起以藝術品妝點公寓走廊;美國 Judson Manor 安養中心讓音樂學院碩士生以辦理音樂會、藝術治療作為條件,免費入住飯店級的精緻套房;東京文京區 街ing本郷 鼓勵擁有私宅的獨居長者,以免費或便宜的租金提供房間給到東京唸書的學子;台灣的「9floor 玖樓共生空間」則是翻修長者房東的空間,邀請青年以較平價的租金入住。即便文化背景不同,在各國的青銀共居經驗中,長者和青年可以成為好朋友,相互學習知識和經驗,也能彼此扶持。
在台灣的「祖孫共學」實務中,有明新科大學生為竹北長者開班教授如何使用智慧型手機;屏東縣佳冬鄉石光村的「老頑童行動歌舞劇團」,讓國中生及長者公益合演戲劇。我個人有幸參與的「祖孫共學」計畫,則有2015年與 北投文化基金會PeiTou Culture Foundation 所合作的長者「樂齡健康學堂」,到2019年至今與 麻豆新樓醫院 合作的失智症長者「 麻豆新樓樂智學堂」。
這幾年投入社區健康促進的工作,小福寶可以說是在「祖孫共學」裡長大的!有趣的是,為長輩上課上這麼久,失智症長輩始終記不得我的名字,卻清楚記得小福寶的小名、年齡和喜好,每次祖孫共學都會主動準備大把的零食塞給孩子們,在真心陪伴中,長輩延緩退化、孩子快樂成長!每次上課都是幸福滿滿的畫面!
在課程尾聲,我們邀請學員討論祖孫共學優缺點,學員表示祖孫彼此都需要愛與陪伴,長輩藉此可以有被需要的感覺,對身心健康都有益,但要很留意時數不能太長,以免超過負荷造成壓力;孩子則能夠被全心全意陪伴,得到充分的情感支持,並從長輩的生命經驗中學習,可也要小心避免長輩溺愛而被寵壞。
最後,我們嘗試運用在地資源,一同找出適合在地的祖孫共學模式。有學員興奮地提出社區長輩曾與幼兒園合辦搓湯圓,隔代互動的趣味回憶,其他發想則有經營學生宿舍、長者擔任弱勢兒少機構志工、受訓過的長輩在親子館提供臨托服務...等等,展現「青銀共創」的創意無限。
雖然是分享實證和各國經驗,我也從學員的討論中學到很多。課後,有位對隔代教養很有感觸的長輩學員認真地私下告訴我:「老師,我看過很多像妳這樣書念很高的媳婦,都會在長輩帶孫時產生衝突,如果要化解,一定要記得『感恩』。」長輩果然很有智慧,一針見血的提醒,讓我再三反省自己的家庭關係。
今晚跨世代的討論,在感動與創新的激盪中,劃下美好的句點。也發現原來自己和孩子不知不覺已參與「祖孫共學」一段時間,有機會為這些年來的心得做梳理,是很充實的感受,期待未來參與的每一個有意義的社會創新計畫。
本文同步刊載於:Facebook江婕瑋個人頁面
今晚和 臺南市北門社區大學合作「含飴弄孫顧健康,祖孫共學更長壽!」的工作坊,分享了祖孫共學對長者健康促進的相關實證研究、世界各國的祖孫共學案例及台灣本土社區案例。
從報名資料來看,這班學員的出生年次從1980、1970、1960、1950都有,再加上3y8m的小福寶,真的是橫跨各個世代的一班,學員的互動本身就是「青銀交流」了!
我們從美國國家科學院和Brigham Young University的研究談起,都提到寂寞和獨居會大幅增加長者死亡風險,而著名的Berlin Aging Study 長達19年的追蹤研究顯示「幫忙帶孫」和「樂於助人」的長者,平均壽命明顯高於「孤獨」的長者(分別是結案後10年、7年和4年) ,以實證說明長者與社會連結及照顧晚輩對健康的益處 。而University of Oxford對於1596名小孩的訪談研究,也證實祖孫感情良好,對孩子的身心都是有正面影響的。
接著分享不同國家「青銀共居」的模式:荷蘭Deventer的養老院 Woon- en Zorgcentrum Humanitas Deventer ,學生只要每個月能與長者住戶當30小時好鄰居,就可以免費住宿;德國 Generationenkult-Haus 公寓,在交誼廳提供免費零食和飲料鼓勵青銀交流,一起以藝術品妝點公寓走廊;美國 Judson Manor 安養中心讓音樂學院碩士生以辦理音樂會、藝術治療作為條件,免費入住飯店級的精緻套房;東京文京區 街ing本郷 鼓勵擁有私宅的獨居長者,以免費或便宜的租金提供房間給到東京唸書的學子;台灣的「9floor 玖樓共生空間」則是翻修長者房東的空間,邀請青年以較平價的租金入住。即便文化背景不同,在各國的青銀共居經驗中,長者和青年可以成為好朋友,相互學習知識和經驗,也能彼此扶持。
在台灣的「祖孫共學」實務中,有明新科大學生為竹北長者開班教授如何使用智慧型手機;屏東縣佳冬鄉石光村的「老頑童行動歌舞劇團」,讓國中生及長者公益合演戲劇。我個人有幸參與的「祖孫共學」計畫,則有2015年與 北投文化基金會PeiTou Culture Foundation 所合作的長者「樂齡健康學堂」,到2019年至今與 麻豆新樓醫院 合作的失智症長者「 麻豆新樓樂智學堂」。
這幾年投入社區健康促進的工作,小福寶可以說是在「祖孫共學」裡長大的!有趣的是,為長輩上課上這麼久,失智症長輩始終記不得我的名字,卻清楚記得小福寶的小名、年齡和喜好,每次祖孫共學都會主動準備大把的零食塞給孩子們,在真心陪伴中,長輩延緩退化、孩子快樂成長!每次上課都是幸福滿滿的畫面!
在課程尾聲,我們邀請學員討論祖孫共學優缺點,學員表示祖孫彼此都需要愛與陪伴,長輩藉此可以有被需要的感覺,對身心健康都有益,但要很留意時數不能太長,以免超過負荷造成壓力;孩子則能夠被全心全意陪伴,得到充分的情感支持,並從長輩的生命經驗中學習,可也要小心避免長輩溺愛而被寵壞。
最後,我們嘗試運用在地資源,一同找出適合在地的祖孫共學模式。有學員興奮地提出社區長輩曾與幼兒園合辦搓湯圓,隔代互動的趣味回憶,其他發想則有經營學生宿舍、長者擔任弱勢兒少機構志工、受訓過的長輩在親子館提供臨托服務...等等,展現「青銀共創」的創意無限。
雖然是分享實證和各國經驗,我也從學員的討論中學到很多。課後,有位對隔代教養很有感觸的長輩學員認真地私下告訴我:「老師,我看過很多像妳這樣書念很高的媳婦,都會在長輩帶孫時產生衝突,如果要化解,一定要記得『感恩』。」長輩果然很有智慧,一針見血的提醒,讓我再三反省自己的家庭關係。
今晚跨世代的討論,在感動與創新的激盪中,劃下美好的句點。也發現原來自己和孩子不知不覺已參與「祖孫共學」一段時間,有機會為這些年來的心得做梳理,是很充實的感受,期待未來參與的每一個有意義的社會創新計畫。
2020年11月4日 星期三
[光合] 如何根據兒童發展里程碑,設定孩子的學習目標?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本文同步刊載於:Facebook江婕瑋個人頁面
一直很想運用「兒童發展」和「Lifestyle Redesign」帶領一系列的帶狀家長成長團體,終於在 臺南市北門社區大學 及 臺南市麻豆區親子悠遊館(臺南市政府社會局委託社團法人臺南市心技能全齡學習推廣學會辦理) 的支持下促成了!
11/4(三)至12/9(三)的每週三早上,共有6次工作坊,我們邀請對教養課程有興趣的媽媽投票決定想探討的議題,依據近期孩子的需求客製化工作坊內容,包括:發展里程碑、氣質、感覺統合、遊戲治療、專注力和人際關係。
依照過去親子活動比親職講座熱門的狀況,我們原以為在台南溪北的親職工作坊很難開得成,沒想到報名的媽媽約有15-20人,後續時常也有轉介紹的媽媽詢問,原來願意精進教養技巧的媽媽還是蠻多的!
我們在11/4(三)第一堂課前,請媽媽們在課程Line群留言描述孩子的發展狀況和想在工作坊中探討的議題,發現大多數媽媽都是對孩子的人際衝突較關注,接續請媽媽回傳「零歲至六歲兒童發展篩檢量表」和「幼兒多元智能量表」,作為上課討論的素材。
工作坊當天,我們以漣漪卡讓媽媽自由聯想與孩子有關的意象,成員互相了解彼此的背景後,正式進入主題,引導媽媽學習判讀發展評估,以及基本發展概念如:
- 發展超前是普遍現象,重點在於「均衡」發展,提供孩子優勢能力發揮的機會,以及補強低於發展里程碑的弱勢能力。
- 若發展範圍「過寬」,則需補足其中尚未達成的能力。
- 0-2歲前是神經突觸快速生長的時期,之後即會用進廢退,需在學齡前營造豐富感官刺激的環境,以保留潛能。
接著詳細討論粗大動作、精細動作、認知知覺、口腔動作、語言溝通、社交情緒、自我照顧⋯等各領域發展目標,讓媽媽可以確認孩子的能力發展是否都達標,一同發想下一階段可以提供的學習活動。
統整了孩子的發展現況,我們請媽媽排定學習目標的優先順序,擬定近期的教養行動計畫。有媽媽反映過去都是依照孩子的喜好安排大量體能活動,忽略了精細動作發展已落後,未來要更重視各領域活動的均衡;也有媽媽驚喜地發現,孩子需要的能力並不用上多種才藝班,可以透過做家事、自己洗澡這樣日常生活的任務來培養⋯
首次運用Lifestyle Redesign在家長成長團體,團體動力帶出聚焦有建設性的討論,讓教養更有方向和意義。在工作坊進行的過程中,0-3歲的嬰幼兒就在現場遊戲,媽媽馬上可以在孩子身上驗證剛習得的專業知能,實務操作增進了學習效率,讓我感覺這個模式未來可以更精緻,發展為不同年齡層孩子的教養工作坊,期待接下來每次團體中的發現!
—
【109年度秋季-親職教養工作坊】
時間:11/4-12/9 每週三上午9:00-12:00,共6次課程
地點:麻豆親子悠遊館
授課方式:
具早期療育實務經驗與幼兒保育師培背景之專業講師,以美國南加州大學所授權之Lifestyle Redesign®為介入技術,帶領小團體深入探討教養知能。
目標:
1.協助學員了解基礎教養知能。
2.促進學員覺察平時教養方式與專業模式的差異。
3.依據各家庭現況輔導訂定適合的個別化教養計畫。
效益:
學員可了解具研究實證支持的教養方式,有效達到孩子的學習目標。
講師: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課程主題:
11/4(三)
如何根據兒童發展里程碑,設定孩子的學習目標?
11/11(三)
認識兒童氣質,有效因材施教
11/18(三)
如何以感覺統合提供孩子的大腦發育所需養分?
11/25(三)
善用遊戲治療技巧,給孩子有品質的關注與陪伴
12/2(三)
善用生活與環境安排,打造孩子的高效專注力
12/9(三)
以智慧培養未來領袖,協助孩子快樂提升人際力
主辦單位:北門社區大學
協辦單位:麻豆親子悠遊館、台灣親子國際職涯發展協會
本文同步刊載於:Facebook江婕瑋個人頁面
一直很想運用「兒童發展」和「Lifestyle Redesign」帶領一系列的帶狀家長成長團體,終於在 臺南市北門社區大學 及 臺南市麻豆區親子悠遊館(臺南市政府社會局委託社團法人臺南市心技能全齡學習推廣學會辦理) 的支持下促成了!
11/4(三)至12/9(三)的每週三早上,共有6次工作坊,我們邀請對教養課程有興趣的媽媽投票決定想探討的議題,依據近期孩子的需求客製化工作坊內容,包括:發展里程碑、氣質、感覺統合、遊戲治療、專注力和人際關係。
依照過去親子活動比親職講座熱門的狀況,我們原以為在台南溪北的親職工作坊很難開得成,沒想到報名的媽媽約有15-20人,後續時常也有轉介紹的媽媽詢問,原來願意精進教養技巧的媽媽還是蠻多的!
我們在11/4(三)第一堂課前,請媽媽們在課程Line群留言描述孩子的發展狀況和想在工作坊中探討的議題,發現大多數媽媽都是對孩子的人際衝突較關注,接續請媽媽回傳「零歲至六歲兒童發展篩檢量表」和「幼兒多元智能量表」,作為上課討論的素材。
工作坊當天,我們以漣漪卡讓媽媽自由聯想與孩子有關的意象,成員互相了解彼此的背景後,正式進入主題,引導媽媽學習判讀發展評估,以及基本發展概念如:
- 發展超前是普遍現象,重點在於「均衡」發展,提供孩子優勢能力發揮的機會,以及補強低於發展里程碑的弱勢能力。
- 若發展範圍「過寬」,則需補足其中尚未達成的能力。
- 0-2歲前是神經突觸快速生長的時期,之後即會用進廢退,需在學齡前營造豐富感官刺激的環境,以保留潛能。
接著詳細討論粗大動作、精細動作、認知知覺、口腔動作、語言溝通、社交情緒、自我照顧⋯等各領域發展目標,讓媽媽可以確認孩子的能力發展是否都達標,一同發想下一階段可以提供的學習活動。
統整了孩子的發展現況,我們請媽媽排定學習目標的優先順序,擬定近期的教養行動計畫。有媽媽反映過去都是依照孩子的喜好安排大量體能活動,忽略了精細動作發展已落後,未來要更重視各領域活動的均衡;也有媽媽驚喜地發現,孩子需要的能力並不用上多種才藝班,可以透過做家事、自己洗澡這樣日常生活的任務來培養⋯
首次運用Lifestyle Redesign在家長成長團體,團體動力帶出聚焦有建設性的討論,讓教養更有方向和意義。在工作坊進行的過程中,0-3歲的嬰幼兒就在現場遊戲,媽媽馬上可以在孩子身上驗證剛習得的專業知能,實務操作增進了學習效率,讓我感覺這個模式未來可以更精緻,發展為不同年齡層孩子的教養工作坊,期待接下來每次團體中的發現!
—
【109年度秋季-親職教養工作坊】
時間:11/4-12/9 每週三上午9:00-12:00,共6次課程
地點:麻豆親子悠遊館
授課方式:
具早期療育實務經驗與幼兒保育師培背景之專業講師,以美國南加州大學所授權之Lifestyle Redesign®為介入技術,帶領小團體深入探討教養知能。
目標:
1.協助學員了解基礎教養知能。
2.促進學員覺察平時教養方式與專業模式的差異。
3.依據各家庭現況輔導訂定適合的個別化教養計畫。
效益:
學員可了解具研究實證支持的教養方式,有效達到孩子的學習目標。
講師: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課程主題:
11/4(三)
如何根據兒童發展里程碑,設定孩子的學習目標?
11/11(三)
認識兒童氣質,有效因材施教
11/18(三)
如何以感覺統合提供孩子的大腦發育所需養分?
11/25(三)
善用遊戲治療技巧,給孩子有品質的關注與陪伴
12/2(三)
善用生活與環境安排,打造孩子的高效專注力
12/9(三)
以智慧培養未來領袖,協助孩子快樂提升人際力
主辦單位:北門社區大學
協辦單位:麻豆親子悠遊館、台灣親子國際職涯發展協會
2020年10月26日 星期一
[光合] 音樂律動於語言教學活動設計,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本文同步刊載於:Facebook江婕瑋個人頁面
再度來到育達科大幼兒保育系講課,這次講授的是「音樂律動於語言教學活動設計」。
我們談及音樂與語言在演化上的發展是很相近的,音樂和學母語一樣都被允許犯錯,通常都是新手和資深使用者一起練習,差異在於音樂可以擴大情感共鳴、語言則是準確表達含義。
接著邀請學生在小組討論中改編「王老先生」,將目標構音置換到歌詞中,成為動物叫聲,引導孩子玩聲音。在接唱歌曲時,省略掉最後幾個字,讓孩子可以練習說單詞。即興改編「蝸牛與黃鸝鳥」,成為幼兒園版的洗手歌、吃飯歌、起床歌⋯等等。
這幾次上課就像和可愛的孩子一起玩,看著未來的老師們在短時間內展現無限創意,就覺得好讚嘆!感覺4個小時咻一下就過了。下次是最終回,帶著小福寶一起來講課,希望對學生和我們母子都會是有趣的經驗!
本文同步刊載於:Facebook江婕瑋個人頁面
再度來到育達科大幼兒保育系講課,這次講授的是「音樂律動於語言教學活動設計」。
我們談及音樂與語言在演化上的發展是很相近的,音樂和學母語一樣都被允許犯錯,通常都是新手和資深使用者一起練習,差異在於音樂可以擴大情感共鳴、語言則是準確表達含義。
接著邀請學生在小組討論中改編「王老先生」,將目標構音置換到歌詞中,成為動物叫聲,引導孩子玩聲音。在接唱歌曲時,省略掉最後幾個字,讓孩子可以練習說單詞。即興改編「蝸牛與黃鸝鳥」,成為幼兒園版的洗手歌、吃飯歌、起床歌⋯等等。
這幾次上課就像和可愛的孩子一起玩,看著未來的老師們在短時間內展現無限創意,就覺得好讚嘆!感覺4個小時咻一下就過了。下次是最終回,帶著小福寶一起來講課,希望對學生和我們母子都會是有趣的經驗!
[光合] 音樂律動應用於語言教學活動設計,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本文同步刊載於:Facebook江婕瑋個人頁面
再度來到育達科大幼兒保育系講課,這次講授的是「音樂律動於語言教學活動設計」。
我們談及音樂與語言在演化上的發展是很相近的,音樂和學母語一樣都被允許犯錯,通常都是新手和資深使用者一起練習,差異在於音樂可以擴大情感共鳴、語言則是準確表達含義。
接著邀請學生在小組討論中改編「王老先生」,將目標構音置換到歌詞中,成為動物叫聲,引導孩子玩聲音。在接唱歌曲時,省略掉最後幾個字,讓孩子可以練習說單詞。即興改編「蝸牛與黃鸝鳥」,成為幼兒園版的洗手歌、吃飯歌、起床歌⋯等等。
這幾次上課就像和可愛的孩子一起玩,看著未來的老師們在短時間內展現無限創意,就覺得好讚嘆!感覺4個小時咻一下就過了。下次是最終回,帶著小福寶一起來講課,希望對學生和我們母子都會是有趣的經驗!
本文同步刊載於:Facebook江婕瑋個人頁面
再度來到育達科大幼兒保育系講課,這次講授的是「音樂律動於語言教學活動設計」。
我們談及音樂與語言在演化上的發展是很相近的,音樂和學母語一樣都被允許犯錯,通常都是新手和資深使用者一起練習,差異在於音樂可以擴大情感共鳴、語言則是準確表達含義。
接著邀請學生在小組討論中改編「王老先生」,將目標構音置換到歌詞中,成為動物叫聲,引導孩子玩聲音。在接唱歌曲時,省略掉最後幾個字,讓孩子可以練習說單詞。即興改編「蝸牛與黃鸝鳥」,成為幼兒園版的洗手歌、吃飯歌、起床歌⋯等等。
這幾次上課就像和可愛的孩子一起玩,看著未來的老師們在短時間內展現無限創意,就覺得好讚嘆!感覺4個小時咻一下就過了。下次是最終回,帶著小福寶一起來講課,希望對學生和我們母子都會是有趣的經驗!
2020年10月25日 星期日
[光合] 康復之家的親子恐龍派對,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本文同步刊載於:Facebook江婕瑋個人頁面
「我好想念我女兒⋯」,「恐龍爸爸雞蛋糕」老闆談起他因為前一段婚姻結束與女兒聚少離多,很思念喜愛恐龍的女兒,特別來麻豆街上賣恐龍造型雞蛋糕,希望帶給更多孩子歡笑,彷彿天天都能看到女兒的笑容。
「我們可以來辦一場恐龍派對啊!」身為家有小恐龍控的媽媽,我半認真、半打趣地說,「好啊!我可以幫忙扮演大恐龍!」剛脫下充氣恐龍裝的老闆大汗淋漓,仍熱情不減地一口答應,於是這場「恐龍派對」就在密集企劃後誕生了。
有別於一般萬聖節活動自由裝扮,我們很明確以恐龍元素為dress code,吸引了一大批愛好恐龍的孩子來參加,在活動群組中,家長熱烈地分享和孩子手作恐龍裝的進度,或是家裡有哪些恐龍元素的服飾。
到10/25(日)當天,小福寶一大早6點就興奮地跳起來:「耶耶耶~今天就是恐龍派對了!」完全不用叫起床,主動穿著全套恐龍服裝,還沒到活動時間就嚷著要出發了。
隨著孩子們陸續進場,紙箱大暴龍、立體紙雕恐龍頭、全套翼龍裝、騎乘充氣恐龍、帥氣恐龍T恤、粉嫩恐龍洋裝、恐龍安全帽⋯孩子們頻頻為新加入的成員驚呼,很自然地彼此交流、表達欣賞。有媽媽偷偷說,孩子甚至連內褲都是恐龍,一直擔心孩子太開心翻出來給大家看。
來到「Baby T-rex 帶動跳」,我詢問暴龍一隻手有幾隻爪子,孩子們不約而同大喊:「兩隻!」在舞動時盡情學恐龍吼叫、走動和打獵,還笑著對望彼此好似找到知音,可能心想:「原來你/妳也喜歡恐龍啊!」
陳婷純老師特別為孩子設計「恐龍套圈圈」黏土DIY,一展示樣品讓大家眼睛都發亮了,紛紛發揮無限想像力手作不同風格的恐龍世界。我也很驚訝在老師引導下,3歲多的小福寶也可以獨立完成可愛的作品,真是很令人有成就感的活動。
最後,孩子們和扮成南瓜俠的關主有禮貌地索取糖果,及領恐龍蛋小禮物和恐龍雞蛋糕,全體大合照留下滿載歡樂回憶的紀念。
在收拾場地時,老闆溫柔地對好久不見的女兒說:「妳知道今天為什麼會有恐龍派對嗎?這是爸爸特別為了妳辦的。」
可能是看到平日協調不佳的媽媽在台上賣力扮演恐龍帶動跳,活動後小福寶竟也有感而發:「謝謝媽媽幫我辦恐龍派對,我愛妳。」
是的,這是爸爸、媽媽齊心協力為孩子們辦的恐龍派對,期待孩子都能將美好童年刻劃在心底。
從血濃於水的親情,擴展對社區的關懷。值得一提的是,這次活動我們特別選在精神復健機構「淳和社區」康復之家舉辦,希望協助慢性精神障礙者能夠融入社區,親子家庭也能藉由活動中的互動了解社會的多元族群。
我們以為自己是來給予的,沒想到淳和社區住民帶給我們的獲得超乎想像的多。
原先單純只有租借場地,住民和工作人員在事前竟自發以摺紙製作恐龍和南瓜燈用心佈置環境,營造出萬聖節氣氛。在活動當天協助簽到、量體溫、消毒、導覽園內可愛動物區,扮演南瓜俠送孩子們糖果和自製南瓜魔法棒。
家長可能會稍微感受到住民特殊的人格特質,但在孩子眼裡,精障者和一般人並沒有分別,彼此友善交流的畫面是我們很期待未來社會實踐的美好共融。
地方的情義相挺也令人感動,吳通龍議員大方致贈全體住民一人一份恐龍雞蛋糕,北門社區大學也到場支持。平時靜謐的小社區,突然湧入150多人的關愛,熱鬧的氣氛讓住民直呼:「今天好像過年哦!」
這次「恐龍派對」,除了物質層面的豐碩,還有家庭到社區滿滿的愛,這是我們期盼送給孩子們的精心時刻。期待未來藉由「台灣親子國際職涯發展協會」我們能規劃更多關於「共好」的親子活動。
本文同步刊載於:Facebook江婕瑋個人頁面
「我好想念我女兒⋯」,「恐龍爸爸雞蛋糕」老闆談起他因為前一段婚姻結束與女兒聚少離多,很思念喜愛恐龍的女兒,特別來麻豆街上賣恐龍造型雞蛋糕,希望帶給更多孩子歡笑,彷彿天天都能看到女兒的笑容。
「我們可以來辦一場恐龍派對啊!」身為家有小恐龍控的媽媽,我半認真、半打趣地說,「好啊!我可以幫忙扮演大恐龍!」剛脫下充氣恐龍裝的老闆大汗淋漓,仍熱情不減地一口答應,於是這場「恐龍派對」就在密集企劃後誕生了。
有別於一般萬聖節活動自由裝扮,我們很明確以恐龍元素為dress code,吸引了一大批愛好恐龍的孩子來參加,在活動群組中,家長熱烈地分享和孩子手作恐龍裝的進度,或是家裡有哪些恐龍元素的服飾。
到10/25(日)當天,小福寶一大早6點就興奮地跳起來:「耶耶耶~今天就是恐龍派對了!」完全不用叫起床,主動穿著全套恐龍服裝,還沒到活動時間就嚷著要出發了。
隨著孩子們陸續進場,紙箱大暴龍、立體紙雕恐龍頭、全套翼龍裝、騎乘充氣恐龍、帥氣恐龍T恤、粉嫩恐龍洋裝、恐龍安全帽⋯孩子們頻頻為新加入的成員驚呼,很自然地彼此交流、表達欣賞。有媽媽偷偷說,孩子甚至連內褲都是恐龍,一直擔心孩子太開心翻出來給大家看。
來到「Baby T-rex 帶動跳」,我詢問暴龍一隻手有幾隻爪子,孩子們不約而同大喊:「兩隻!」在舞動時盡情學恐龍吼叫、走動和打獵,還笑著對望彼此好似找到知音,可能心想:「原來你/妳也喜歡恐龍啊!」
陳婷純老師特別為孩子設計「恐龍套圈圈」黏土DIY,一展示樣品讓大家眼睛都發亮了,紛紛發揮無限想像力手作不同風格的恐龍世界。我也很驚訝在老師引導下,3歲多的小福寶也可以獨立完成可愛的作品,真是很令人有成就感的活動。
最後,孩子們和扮成南瓜俠的關主有禮貌地索取糖果,及領恐龍蛋小禮物和恐龍雞蛋糕,全體大合照留下滿載歡樂回憶的紀念。
在收拾場地時,老闆溫柔地對好久不見的女兒說:「妳知道今天為什麼會有恐龍派對嗎?這是爸爸特別為了妳辦的。」
可能是看到平日協調不佳的媽媽在台上賣力扮演恐龍帶動跳,活動後小福寶竟也有感而發:「謝謝媽媽幫我辦恐龍派對,我愛妳。」
是的,這是爸爸、媽媽齊心協力為孩子們辦的恐龍派對,期待孩子都能將美好童年刻劃在心底。
從血濃於水的親情,擴展對社區的關懷。值得一提的是,這次活動我們特別選在精神復健機構「淳和社區」康復之家舉辦,希望協助慢性精神障礙者能夠融入社區,親子家庭也能藉由活動中的互動了解社會的多元族群。
我們以為自己是來給予的,沒想到淳和社區住民帶給我們的獲得超乎想像的多。
原先單純只有租借場地,住民和工作人員在事前竟自發以摺紙製作恐龍和南瓜燈用心佈置環境,營造出萬聖節氣氛。在活動當天協助簽到、量體溫、消毒、導覽園內可愛動物區,扮演南瓜俠送孩子們糖果和自製南瓜魔法棒。
家長可能會稍微感受到住民特殊的人格特質,但在孩子眼裡,精障者和一般人並沒有分別,彼此友善交流的畫面是我們很期待未來社會實踐的美好共融。
地方的情義相挺也令人感動,吳通龍議員大方致贈全體住民一人一份恐龍雞蛋糕,北門社區大學也到場支持。平時靜謐的小社區,突然湧入150多人的關愛,熱鬧的氣氛讓住民直呼:「今天好像過年哦!」
這次「恐龍派對」,除了物質層面的豐碩,還有家庭到社區滿滿的愛,這是我們期盼送給孩子們的精心時刻。期待未來藉由「台灣親子國際職涯發展協會」我們能規劃更多關於「共好」的親子活動。
2020年10月23日 星期五
[光合] 成大職能治療與台南溪北的連結,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本文同步刊載於:Facebook江婕瑋個人頁面
和成大職能治療學系林玲伊主任、汪翠瀅教授、黃百川教授及張雁晴教授分享「北台南親子共學趣」、「台灣親子國際職涯發展協會」的發展歷程與未來展望,促進師生與台南溪北社區的連結,實踐Lifestyle Redesign的多元領域應用。
回顧近三年來,集結台南溪北教育、醫療、社工的家長,一起投入偏鄉教育,也是以職能治療的角度在規劃親子活動,小兒領域我們做早療居家評估、融合教育團體,長者領域做失智症長輩與健康長輩的祖孫共學,精神領域是康復之家精障住民與社區家庭的融合活動⋯
真的走進社區,才親身體會職能治療的價值,希望這份感動,可以讓更多職能治療的伙伴實際感受,期待未來任何的合作可能!
本文同步刊載於:Facebook江婕瑋個人頁面
和成大職能治療學系林玲伊主任、汪翠瀅教授、黃百川教授及張雁晴教授分享「北台南親子共學趣」、「台灣親子國際職涯發展協會」的發展歷程與未來展望,促進師生與台南溪北社區的連結,實踐Lifestyle Redesign的多元領域應用。
回顧近三年來,集結台南溪北教育、醫療、社工的家長,一起投入偏鄉教育,也是以職能治療的角度在規劃親子活動,小兒領域我們做早療居家評估、融合教育團體,長者領域做失智症長輩與健康長輩的祖孫共學,精神領域是康復之家精障住民與社區家庭的融合活動⋯
真的走進社區,才親身體會職能治療的價值,希望這份感動,可以讓更多職能治療的伙伴實際感受,期待未來任何的合作可能!
2020年10月18日 星期日
[光合] 「台灣親子國際職涯發展協會」成立大會,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本文同步刊載於:Facebook江婕瑋個人頁面
從2018年2月成立「北台南親子共學趣」以來,我們在教育資源稀缺的鄉鎮,集結了許多教育、醫療、社工...等專業背景的在地爸爸、媽媽,以「親子共學」的方式釋放彼此的關鍵知能給孩子和家長。
只要是對孩子好的事,我們都盡全力付出。記得那些輪流帶親子活動的日子,及海內外專家專程前來小鎮分享的親職講座,每天,我們都在努力成為更好的爸爸、媽媽,孩子也好似多了好幾個疼愛他的爸爸、媽媽,在眾人愛的澆灌中快樂成長。
隨著觸角越來越廣,我們發覺偏鄉許多發展遲緩的孩子,並不完全是先天生理限制,有相當大的比例是後天環境刺激不足,很多情緒行為問題則和親職失能有明顯關聯。而這些需要關懷的孩子,經常就是我們的鄰里或是孩子班上的同學。
為了營造孩子友善的學習環境,「共好」的想法日益萌芽,不只是照顧自己的孩子,我們也希望照顧社區的孩子——「我們要一起看得更遠,才能攜手走到更美好的地方!」於是,在2020年我們與產官學研合作,致力於促進「教育機會均等」及「國際職涯發展」,著手籌備「台灣親子國際職涯發展協會」。
今天早上終於召開期盼已久的協會成立大會,在破冰時,我們詢問每位爸爸、媽媽:「如果能送給孩子一個影響一生的禮物,你希望帶給孩子什麼?」
「愛」、「關懷」、「創造力」、「探索世界」...源源不絕的良善特質與美好能力從溫柔的口吻中吐露,感覺格外的令人嚮往。更棒的是,這就是我們即將要為孩子展開的希望工程。我們投入得越多,就越快實現。
這場溫暖、正向又激勵人心的親子聚會,將啟動偏鄉與國際接軌的教育計畫,讓我們一起開展這趟改變生命的奇幻旅程吧!
----------------------------------------
【協會爸爸、媽媽送給孩子的禮物】
國際觀 / 整合創新 / 社會關懷
團隊互助合作/創造力
探索世界的勇氣
責任感、誠實、求知慾
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
陪伴孩子認識世界
心之所向,無所畏懼,自在悠然
自信與給予愛的勇氣
溫柔與體察世界的能力
善良正直、好奇與探索、人文關懷
懂得愛人與被愛的能力
與社會共存的能力
獨立、關懷社會
愛的能力!愛己及人,在愛裡會生出勇氣,有勇氣就能面對人生的高高低低,懂得調節自己。
表達能力、邏輯思考力、責任感
----------------------------------------
【台灣親子國際職涯發展協會】
〔協會使命〕
「台灣親子國際職涯發展協會」由全台各地關心下一代的爸爸、媽媽所發起,致力於親子家庭的國際職涯培力,於親子共學中融入國際教育趨勢,以提升家長的教養知能與拓展孩子的國際視野,讓無論是身處偏鄉或都市的孩子都能被支持,獲得在世界舞台上發揮潛能的機會。
〔協會起源〕
協會前身為2018年創立的「北台南親子共學趣」與2019年創立的「士林北投親子交流趣」,我們從偏鄉與都市親子共學的實務經驗中,發現城鄉教育資源不均對孩子未來的職涯發展確實有著重要影響,我們與社會各界、社區、學校、家庭聯手合作,促進城鄉教育機會均等,著重培養親子的國際觀與探索職涯可能,協助孩子踏實地構築夢想。
而無論資源多寡,孩子的世界有多寬廣,父母的眼界絕對是關鍵!因此,我們相當注重家長自身的成長,舉辦講座與活動支持父母具備教養與教練知能,擴充家庭成員共同且持續的學習經驗,以適性的家庭教育引導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
因為期盼和孩子一起走到更遠的地方,在2020年,身為父母親、同時也是涵蓋教育、醫療、社工...等各領域專業的我們,決定以協會的形式跨領域攜手合作,目標在於藉由親子共學以階段性推動「教育機會均等」及「國際職涯發展」,因而成立了「台灣親子國際職涯發展協會」,誠摯邀請關心台灣下一代的您一同投入,讓城鄉距離不再阻擋孩子於遼闊世界追夢的勇氣。
--
北台南親子共學趣(新營、鹽水、後壁、白河、東山、柳營、佳里、西港、七股、學甲、將軍、北門、麻豆、下營、六甲、官田、大內)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229547671119628
本文同步刊載於:Facebook江婕瑋個人頁面
從2018年2月成立「北台南親子共學趣」以來,我們在教育資源稀缺的鄉鎮,集結了許多教育、醫療、社工...等專業背景的在地爸爸、媽媽,以「親子共學」的方式釋放彼此的關鍵知能給孩子和家長。
只要是對孩子好的事,我們都盡全力付出。記得那些輪流帶親子活動的日子,及海內外專家專程前來小鎮分享的親職講座,每天,我們都在努力成為更好的爸爸、媽媽,孩子也好似多了好幾個疼愛他的爸爸、媽媽,在眾人愛的澆灌中快樂成長。
隨著觸角越來越廣,我們發覺偏鄉許多發展遲緩的孩子,並不完全是先天生理限制,有相當大的比例是後天環境刺激不足,很多情緒行為問題則和親職失能有明顯關聯。而這些需要關懷的孩子,經常就是我們的鄰里或是孩子班上的同學。
為了營造孩子友善的學習環境,「共好」的想法日益萌芽,不只是照顧自己的孩子,我們也希望照顧社區的孩子——「我們要一起看得更遠,才能攜手走到更美好的地方!」於是,在2020年我們與產官學研合作,致力於促進「教育機會均等」及「國際職涯發展」,著手籌備「台灣親子國際職涯發展協會」。
今天早上終於召開期盼已久的協會成立大會,在破冰時,我們詢問每位爸爸、媽媽:「如果能送給孩子一個影響一生的禮物,你希望帶給孩子什麼?」
「愛」、「關懷」、「創造力」、「探索世界」...源源不絕的良善特質與美好能力從溫柔的口吻中吐露,感覺格外的令人嚮往。更棒的是,這就是我們即將要為孩子展開的希望工程。我們投入得越多,就越快實現。
這場溫暖、正向又激勵人心的親子聚會,將啟動偏鄉與國際接軌的教育計畫,讓我們一起開展這趟改變生命的奇幻旅程吧!
----------------------------------------
【協會爸爸、媽媽送給孩子的禮物】
國際觀 / 整合創新 / 社會關懷
團隊互助合作/創造力
探索世界的勇氣
責任感、誠實、求知慾
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
陪伴孩子認識世界
心之所向,無所畏懼,自在悠然
自信與給予愛的勇氣
溫柔與體察世界的能力
善良正直、好奇與探索、人文關懷
懂得愛人與被愛的能力
與社會共存的能力
獨立、關懷社會
愛的能力!愛己及人,在愛裡會生出勇氣,有勇氣就能面對人生的高高低低,懂得調節自己。
表達能力、邏輯思考力、責任感
----------------------------------------
【台灣親子國際職涯發展協會】
〔協會使命〕
「台灣親子國際職涯發展協會」由全台各地關心下一代的爸爸、媽媽所發起,致力於親子家庭的國際職涯培力,於親子共學中融入國際教育趨勢,以提升家長的教養知能與拓展孩子的國際視野,讓無論是身處偏鄉或都市的孩子都能被支持,獲得在世界舞台上發揮潛能的機會。
〔協會起源〕
協會前身為2018年創立的「北台南親子共學趣」與2019年創立的「士林北投親子交流趣」,我們從偏鄉與都市親子共學的實務經驗中,發現城鄉教育資源不均對孩子未來的職涯發展確實有著重要影響,我們與社會各界、社區、學校、家庭聯手合作,促進城鄉教育機會均等,著重培養親子的國際觀與探索職涯可能,協助孩子踏實地構築夢想。
而無論資源多寡,孩子的世界有多寬廣,父母的眼界絕對是關鍵!因此,我們相當注重家長自身的成長,舉辦講座與活動支持父母具備教養與教練知能,擴充家庭成員共同且持續的學習經驗,以適性的家庭教育引導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
因為期盼和孩子一起走到更遠的地方,在2020年,身為父母親、同時也是涵蓋教育、醫療、社工...等各領域專業的我們,決定以協會的形式跨領域攜手合作,目標在於藉由親子共學以階段性推動「教育機會均等」及「國際職涯發展」,因而成立了「台灣親子國際職涯發展協會」,誠摯邀請關心台灣下一代的您一同投入,讓城鄉距離不再阻擋孩子於遼闊世界追夢的勇氣。
--
北台南親子共學趣(新營、鹽水、後壁、白河、東山、柳營、佳里、西港、七股、學甲、將軍、北門、麻豆、下營、六甲、官田、大內)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229547671119628
2020年10月12日 星期一
[光合] 音樂律動應用於認知教學活動設計,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本文同步刊載於:Facebook江婕瑋個人頁面
很謝謝鄺靜辰教授邀請,下午到育達科技大學幼保系分享「音樂律動應用於認知教學活動設計」。我原本就喜歡東奔西跑,能藉此台南-苗栗一日遊,接觸新鮮的人事物,感覺實在太棒了!
可坦白說,對肢體不協調、節奏感不好的我,要和已受過多種音樂教學法訓練的幼保系學生談「音樂律動」,實在是有點壓力;好在有職能治療師「活動分析」的專業,強調適合幼兒年齡的認知目標、提供音樂律動活動範例,並舉出音樂律動與認知發展的醫學實證,也是能發揮職能治療師觀點的價值。
4個小時的課程,學生的能力讓我很驚艷!一開始的破冰活動請大家播放自己喜歡的歌曲片段,包括:中文、英文、韓文流行歌⋯甚至有古典樂,同學經常可以猜出彼此的歌單,涉獵很廣泛。在試教時,有些同學對各種樂器都能夠快速上手,幾乎是信手拈來就是知名曲目或兒歌。下課時,有學生主動來問論文撰寫和醫學實證的問題⋯認真向學的態度和知識水準超乎預期⋯
很高興有機會認識這群率真可愛又充滿創意的學生,和鄺教授聊到,或許有機會邀請育達師生來台南辦活動,帶給「北台南親子共學趣」的孩子們一些不一樣的刺激,期待下次換學生們來台南作客!
本文同步刊載於:Facebook江婕瑋個人頁面
很謝謝鄺靜辰教授邀請,下午到育達科技大學幼保系分享「音樂律動應用於認知教學活動設計」。我原本就喜歡東奔西跑,能藉此台南-苗栗一日遊,接觸新鮮的人事物,感覺實在太棒了!
可坦白說,對肢體不協調、節奏感不好的我,要和已受過多種音樂教學法訓練的幼保系學生談「音樂律動」,實在是有點壓力;好在有職能治療師「活動分析」的專業,強調適合幼兒年齡的認知目標、提供音樂律動活動範例,並舉出音樂律動與認知發展的醫學實證,也是能發揮職能治療師觀點的價值。
4個小時的課程,學生的能力讓我很驚艷!一開始的破冰活動請大家播放自己喜歡的歌曲片段,包括:中文、英文、韓文流行歌⋯甚至有古典樂,同學經常可以猜出彼此的歌單,涉獵很廣泛。在試教時,有些同學對各種樂器都能夠快速上手,幾乎是信手拈來就是知名曲目或兒歌。下課時,有學生主動來問論文撰寫和醫學實證的問題⋯認真向學的態度和知識水準超乎預期⋯
很高興有機會認識這群率真可愛又充滿創意的學生,和鄺教授聊到,或許有機會邀請育達師生來台南辦活動,帶給「北台南親子共學趣」的孩子們一些不一樣的刺激,期待下次換學生們來台南作客!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