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2日 星期三

[光合] 「我要好好生活——職能治療師的人生選擇」期末報告,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本文同步刊載於:Facebook江婕瑋個人頁面


  12/21(二)是「我要好好生活——職能治療師的人生選擇」,成大職能治療學系大一學生的期末報告,同學試著以Lifestyle Redesign的概念設計治療團體,目標在促進對生活的覺察與誘發行為改變。

  由於大一學生還沒有學習過團體動力和團體帶領技巧,單純憑著先前團體治療示範的印象,和對Lifestyle Redesign結構的初步了解來為全班同學設計治療活動,原本教授們和我對大一學生的合理期待僅是高中生的進階,還沒有到準職能治療師,但學生們意外地很有洞察力,在親身體驗團體治療時,學生設計的提問確實讓我們對生活有所覺察和引導改變,參與的師生都很有收穫。

  第一組同學的團體治療目標是「自信」,在活動中邀請全班師生以「羅森伯格自信量表」自我評估自己的自信程度,分享提升自信的方法,並且請大家省思:自己過去和現在有自信的地方,觀察有哪些一樣或不一樣,以及為什麼會有這些變化?

  這幾個問題讓我思考了許久,過去到現在關於自信與自卑的生命片段不斷在人生跑馬燈中浮現⋯

  我發現過去我有自信的部份是:「能夠快速掌握細節和系統脈絡、臨床推理以及治療成效」;現在有自信的部份則是:「將每一天都活得有意義和價值」。

  這兩個直覺反映的答案讓我很驚訝,原來這幾年看待自我價值的角度不同了,再仔細探究為什麼會有這些差異?原因可能是:「生活中的體悟與歷練、與許多謙虛有智慧的前輩深度交流」。

  仔細想想,從都市移居到鄉鎮的生活不知不覺改變我很多——從「自我」到「團隊」、從「競爭」到「共好」、從「索取」到「付出」⋯不只是自信,其實還有好多可以探究的,學生提出的問題真的很棒!很推薦大家也可以想想看。

  第二組同學的團體治療目標是「時間管理」,引用「時間管理進化論」來討論「備忘時代」、「計劃時代」、「效率時代」和「價值時代」,提醒大家有意識地管理時間,並將時間優先運用在有價值的事物上,是很有意思的探討。

  在用表格自我盤點這一週行程的輕重緩急時,我突然發現極為忙碌的年底,有很多事情是臨時加進來的,之前都是即時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但長期計畫的進度反而一直被耽擱,要好好調整一下做事的優先順序了!

  大一學生的團體帶領雖略帶青澀,但很具啟發性,在短短40分鐘的團體治療內,就能帶給大家當頭棒喝的自我覺察。在還沒進入大二到大四專業課程前,大一學生就能展現出優秀治療師的潛能讓人相當驚喜!

  黃百川教授和我在課後的討論中猜測,可能因為相較生活中填滿基礎醫學和專業必修的學長姊,大一學生有相當程度的彈性時間和自主選擇,更能對生活有所體會與實踐。

  希望這門課程往後還可以持續下去,協助學生在大一就能於實際生活中感受到職能治療的價值,面對往後繁重的課業和見實習更有能量堅持走在專業成長的道路上。

  很感謝黃百川教授富有遠見的安排,也感謝學生給我教學相長的機會,期待後續四組團體治療帶來的啟發。

2021年12月8日 星期三

[光合] 生活型態介入方案於團體治療之應用——人際關係,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本文同步刊載於:Facebook江婕瑋個人頁面


  12/7(二)早上在成大職能治療「我要好好生活——職能治療師的人生選擇」課堂上,帶領「生活型態介入方案於團體治療之應用——人際關係」,是繼時間管理、壓力管理、學習型態後,最後一堂團體治療示範課程,也藉機引導大一學生回顧這學期對生活變化的覺察。

  一開始的課前準備,我們請同學在紙上畫下自畫像並文字描述對自己的認識,暫時按下且以此作為伏筆。接著請大家小組討論對自己的人際關係現況描述和期待的人際關係樣貌,很多同學都表示:「現在和班上同學很熟悉了,希望可以拓展生活圈,認識不同領域的同學,來學習更多東西!」

  臨床實證方面,我們從哈佛大學1938年起長達80年的快樂研究開始談起,分享社交活躍及有意義與深度的人際關係對身心健康的益處,反面來看,霸凌會造成大腦前扣帶皮質(ACC)有接近身體疼痛(Physical Pain)感受的社會痛苦(Social Pain)(Eisenberger et al., 2003),青春期有被霸凌的經驗也會影響大腦的腹部紋狀體(ventral striatum)發育,導致日後重鬱症發病機率增加,可以看到良好的人際關係對人類發展的任何時期都是非常重要的!

  由於人際關係的品質難以量化,我們請同學盤點:「你需要的時候,有多少人願意幫忙你?」思索身邊可以運用的社交資源,以及「什麼樣的人,你會願意幫助他?」同學紛紛回應:「真誠」、「努力」、「可愛」、「願意幫助別人」的人。

  正好大部份的同學都提到「真誠」,我們藉由Holland 人格類型來探討「你認識的自己和他人認識的你是同一個人嗎?」,同學在圈選自己的特質,並邀請別人圈選自己的特質時,發現班上有8-9成的人眼中的自己和他人眼中的自己是完全不同的!(像是:同學一致認為「研究型」的同學,自我認知是徹底的「藝術型」。)

  有趣的是,為什麼我們以為大家很熟了,但其實還不夠熟?為什麼我們想要展現「真誠」的一面,卻又「表裡不一」?同學討論出幾個原因:相處的時間不夠長、大家除了一起上課外,很少有其他活動、我們只會展露一部分的自己、沒有機會談心⋯等等。

  那我們可以怎麼做來促進正向而深入的關係呢?這時我們請同學們拿出課前畫好的自畫像,跟小組介紹真實的自己。在同學的回應中,有人很驚訝眼前的朋友和自己想的不一樣,很有興趣地提問,也有人大笑覺得對方完全就是自己認識的那個人⋯平常天天都會看到的同學,在紙上呈現的內心世界意外引人入勝。

  經過深度交流的同學一同發想還有哪些方法可以更認識彼此,如:需要更長時間的相處、互動時保持自然不必刻意、小團體的交心活動、課餘一起參與休閒、社團和志工活動⋯等,對即將同班四年的同學,同時也是最熟悉的陌生人,擬好關係促進的行動計畫。

  課程尾聲,我們帶領同學們回顧學期初9/28(二)的第一堂課中,Google Meet訊息欄中自己對生活現況的描述,並比較當時和此時此刻的生活差異。

  很多同學都還記得剛開學時自己身為大學新鮮人的緊張、興奮、充實,經過半學期的生活比較適應了,對生活的未知減少很多,緊張和興奮下降不少,取而代之的是非常充實的課業和明顯增加的壓力,但也有少數人始終保持著平靜或是放鬆的心境,是相當讓人佩服的境界。

  團體治療系列課程結束,接下來幾週的課程,換為同學們藉由團體治療實作及個別治療報告來展現對生活型態的領悟,讓我非常期待大一學生以職能治療修身修心的入門成果!

  陪伴我們一學期學習旅程的黃百川教授有感而發:「真想有更多時間好好帶他們,等他們長大,台灣OT會充滿希望!」

  此次我們也有線上跨海旁聽的貴賓,美國南加州大學(USC)職能科學暨職能治療研究所的臨床博士生(OTD)游舒閔回饋:「非常感謝學姊今日的課程,幫助我更加認識如何將Lifestyle Redesign的概念在台灣本土化,很欣賞學姊引導團體的動力,在自我探索的過程也收穫良多!」

  繼和林玲伊教授合作半學期每週4小時的大三課程「治療活動運用與實作」,與黃百川教授合作一學期每週2小時的大一課程「我要好好生活——職能治療師的人生選擇」,都是藉由長時間以Lifestyle Redesign為核心來設計的團體治療和個別治療。

  在具備專業基礎的大三學生和如同一張白紙的大一學生身上可以看到不同的影響——大三在龐大課業壓力下對職能治療價值有更多的省思,課程可做為大四實習前的心理準備,大一則在自由安排的生活中初步體驗職能治療對自己的幫助,期待展開未來的專業學習。

  Lifestyle Redesign是職能治療師的生活哲學和核心價值,很希望我們可以透過以身作則和積極傳承,讓更多專業伙伴協助社會大眾對生活有所覺察並產生正向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