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5日 星期四

[光合] 含飴弄孫顧健康,祖孫共學更長壽!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本文同步刊載於:Facebook江婕瑋個人頁面


  今晚和 臺南市北門社區大學合作「含飴弄孫顧健康,祖孫共學更長壽!」的工作坊,分享了祖孫共學對長者健康促進的相關實證研究、世界各國的祖孫共學案例及台灣本土社區案例。

  從報名資料來看,這班學員的出生年次從1980、1970、1960、1950都有,再加上3y8m的小福寶,真的是橫跨各個世代的一班,學員的互動本身就是「青銀交流」了!

  我們從美國國家科學院和Brigham Young University的研究談起,都提到寂寞和獨居會大幅增加長者死亡風險,而著名的Berlin Aging Study 長達19年的追蹤研究顯示「幫忙帶孫」和「樂於助人」的長者,平均壽命明顯高於「孤獨」的長者(分別是結案後10年、7年和4年) ,以實證說明長者與社會連結及照顧晚輩對健康的益處 。而University of Oxford對於1596名小孩的訪談研究,也證實祖孫感情良好,對孩子的身心都是有正面影響的。

  接著分享不同國家「青銀共居」的模式:荷蘭Deventer的養老院 Woon- en Zorgcentrum Humanitas Deventer ,學生只要每個月能與長者住戶當30小時好鄰居,就可以免費住宿;德國 Generationenkult-Haus 公寓,在交誼廳提供免費零食和飲料鼓勵青銀交流,一起以藝術品妝點公寓走廊;美國 Judson Manor 安養中心讓音樂學院碩士生以辦理音樂會、藝術治療作為條件,免費入住飯店級的精緻套房;東京文京區 街ing本郷 鼓勵擁有私宅的獨居長者,以免費或便宜的租金提供房間給到東京唸書的學子;台灣的「9floor 玖樓共生空間」則是翻修長者房東的空間,邀請青年以較平價的租金入住。即便文化背景不同,在各國的青銀共居經驗中,長者和青年可以成為好朋友,相互學習知識和經驗,也能彼此扶持。

  在台灣的「祖孫共學」實務中,有明新科大學生為竹北長者開班教授如何使用智慧型手機;屏東縣佳冬鄉石光村的「老頑童行動歌舞劇團」,讓國中生及長者公益合演戲劇。我個人有幸參與的「祖孫共學」計畫,則有2015年與 北投文化基金會PeiTou Culture Foundation 所合作的長者「樂齡健康學堂」,到2019年至今與 麻豆新樓醫院 合作的失智症長者「 麻豆新樓樂智學堂」。

  這幾年投入社區健康促進的工作,小福寶可以說是在「祖孫共學」裡長大的!有趣的是,為長輩上課上這麼久,失智症長輩始終記不得我的名字,卻清楚記得小福寶的小名、年齡和喜好,每次祖孫共學都會主動準備大把的零食塞給孩子們,在真心陪伴中,長輩延緩退化、孩子快樂成長!每次上課都是幸福滿滿的畫面!

  在課程尾聲,我們邀請學員討論祖孫共學優缺點,學員表示祖孫彼此都需要愛與陪伴,長輩藉此可以有被需要的感覺,對身心健康都有益,但要很留意時數不能太長,以免超過負荷造成壓力;孩子則能夠被全心全意陪伴,得到充分的情感支持,並從長輩的生命經驗中學習,可也要小心避免長輩溺愛而被寵壞。

  最後,我們嘗試運用在地資源,一同找出適合在地的祖孫共學模式。有學員興奮地提出社區長輩曾與幼兒園合辦搓湯圓,隔代互動的趣味回憶,其他發想則有經營學生宿舍、長者擔任弱勢兒少機構志工、受訓過的長輩在親子館提供臨托服務...等等,展現「青銀共創」的創意無限。

  雖然是分享實證和各國經驗,我也從學員的討論中學到很多。課後,有位對隔代教養很有感觸的長輩學員認真地私下告訴我:「老師,我看過很多像妳這樣書念很高的媳婦,都會在長輩帶孫時產生衝突,如果要化解,一定要記得『感恩』。」長輩果然很有智慧,一針見血的提醒,讓我再三反省自己的家庭關係。

  今晚跨世代的討論,在感動與創新的激盪中,劃下美好的句點。也發現原來自己和孩子不知不覺已參與「祖孫共學」一段時間,有機會為這些年來的心得做梳理,是很充實的感受,期待未來參與的每一個有意義的社會創新計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