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25日 星期六

[光合] 自主學習培養資優生!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simplejellyfish/posts/974115002603633

  先前看職能科學探討學習的文獻時,提到「學習」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與需求,自發性的學習則是愉快而強大的驅力。遠見的這篇報導是非常成功的自主學習案例,好期待未來在孩子身上嘗試這樣的教養方式。
 
--
 
  23歲的徐安廬,16歲時拿到華盛頓大學化學、生化、神經生物三學位,將滿20歲時在矽谷創業,企圖以科技改變教育,在國際媒體上享有盛名。
  22歲的徐安祺,是哈佛大學分子生物博士,也是在權威科學期刊上發表最多論文的博士生。
  14歲的徐安心,是在家自學的高中生,愛好撰寫程式的他,程度早已超越資工系大學生。
  徐宏義夫婦靠著「無結構自學法」一口氣教出三位資優生,他們究竟是怎麼做到的呢?
方法1〉隨時創造學習動機
方法2〉放手讓小孩去體驗
方法3〉懂程式才有競爭力

http://www.gvm.com.tw/Boardcontent_26317_1.html

直擊家長教育〉把學程式帶入日常生活

自創「徐式教學法」,教出一家三個天才

作者:鄭婷方 │ 攝影:賴永祥
出處:2014年10月號《遠見雜誌》 第340期



徐家三兄弟都是資優生,但他們不是在高壓教育下痛苦成長,學習之路反而樂趣不斷。究竟,他們爸媽在教養過程中,有何與眾不同的方法?
字級:  






     8月底,哈佛大學多了一位新分子生物博士。他是台灣小孩徐安祺,今年22歲,是哈佛大學年紀最小的博士,卻也是在權威科學期刊上發表最多論文的博士生。
     而大徐安祺一歲的哥哥徐安廬,早就在國際媒體上鼎鼎有名。16歲時就已經拿到華盛頓大學化學、生化、神經生物三學位,成長故事還被編進美國教科書裡。
     三年前,徐安廬將滿20歲時,卻選擇離開史丹佛大學博士班的舒適圈,開始在矽谷艱苦創業。他想用科技改變教育,但一路上走得跌跌撞撞,面對募資及公司營運問題。
     他們14歲小弟徐安心,不像別人這個年紀上國中,而是在家自學的高中生,醉心程式的他,程度卻早超越一般資工系大學生。
     別人家裡有一個資優生,就已經很特別,徐家卻一口氣出了三位。這也讓徐家三兄弟的爸媽、徐宏義和羅曼如夫婦,在教養孩子過程中,漸漸摸索出一套大家都想知道的「徐式教學法」。

沒結構的學習 才是最好學習

     2012年底,為了照顧年邁的失智症父親,旅居海外的徐宏義夫婦搬回台灣。原本也該享受退休生活的他們,卻開始東奔西跑,當起未來教育的傳教士。
     從2013年冬天開始,他們把風行海外幾千萬人的「一小時學程式」公益活動,帶進台灣。
     「國際上都在討論程式教育,那可能成為21世紀小朋友的必備技能,如果台灣一點動作也沒有,會趕不及,」羅曼如憂心忡忡,8月底到教育科技博覽會演講,9月底南下高雄跟300多位老師分享科技教育趨勢,然後到處找人介紹有沒有特別需要資訊教育的偏鄉學校。
     一天午後,羅曼如跟徐宏義來到台北市金華國小。他們給六年級生帶來一大堆有趣的玩具,那是用微型電腦系統「樹莓派」自製的電玩遊戲、電子彈珠台、還有攝影機,小朋友們興奮地一湧而上。
     「這才是學生們應該學習的樣子,而不是把他們綁在教室裡一整天,」徐宏義說,徐式教學法的核心是要讓孩子自學,「你丟一個東西,他就自己去學,而最好的學習是沒有結構的學習。」

方法1〉隨時創造學習動機
     徐宏義跟羅曼如當年在台灣,都是念外文系,非常不適應填鴨式教育,不想讓自己小孩也一樣苦悶。
     1991年,為了迎接第一個小孩,他們搬到西雅圖郊區風景如畫的湖中島嶼默瑟島,把家裡布置的色彩繽紛,如同探索樂園,放上各種質地、材料的地板、家具,甚至還保留部分尖角,就要讓小孩從嬰兒時期就去感知、接觸這個奇幻世界。
     等到老大徐安廬、老二徐安祺4、5歲時,徐宏義便開車,一家人到處物色合適的荒地,想蓋心目中的夢想之屋。
     緊接著三年,徐安廬跟徐安祺常常泡在工地,跟著工人們一起挖土、敲木頭、拌水泥,負責組裝各式各樣的小型建築工具,常常全身弄得髒兮兮,小小年紀就手拿著建築藍圖,觀察工程進度,看著房子的外殼逐漸成形。
     等到房子建成了,廣大庭院裡的灑水系統,徐宏義不委託專業園藝公司打造,反倒帶著不到10歲的孩子一起想解決方法。
     「灑水系統的設計跟安裝,都由他們處理,」徐宏義回想,那時候孩子要自己看系統電線怎麼鋪設、自己讀機器安裝手冊,設定中控電腦,調整每個區塊灑水的頻率跟水量,弄了好多個月才完成,「他們可能會因為要解決問題,要去學機械、或程式的知識,反正就是從做中學!」
     蓋新家時,徐宏義也在地下室,設計了可以畫畫、捏陶及做科學實驗的工作室,還有多媒體錄音室和攝影棚。
     羅曼如提到,徐宏義興趣很多元,愛攝影、愛文學,但研究所轉念資工,所以家裡滿是新奇的酷玩意、攝影裝備、3C產品,「我們從來不限制小朋友不能碰這個、不能做那個,有時候他們摸一摸,竟然也就上手了。」
     徐家三兄弟從小被教育要自己動手做、為解決問題而學習。事實證明,這樣的學習方法,效果最好。
     例如徐安廬不到10歲就能使用專業剪輯軟體,因為他要為莎士比亞課堂的成果展,做一部紀錄片,才自己轉檔影片、學習剪輯、錄音跟配樂。9歲時就能架設網站,也是因為想在網上有能表達自己的地方才自學。
     在徐宏義想法中,因為有需求,去自學的知識和技能,才能真正跟著一輩子。徐安廬總是說,「爸爸要我們學什麼,總是不直接講,而是很迂迴的製造環境和機會。」

方法2〉放手讓小孩去體驗
     徐式教學法中,最忌諱的就是當鏟雪車父母。
     所謂鏟雪車父母,就是把孩子成長過程遇到的困難、問題,像掃雪車一樣,一掃而空,完全不讓小孩有任何獨立思考的空間。徐宏義提到,「最可怕的還有救火隊父母,甚至在孩子還沒遇到挫折前,就預測問題,把障礙都清掉。」
     在徐家,他們從來不這麼做。徐宏義想起,喜愛戶外活動的全家人,有一次到山林中騎自行車,大家約好在山腳下定點碰面,沒想到老二徐安祺卻久久沒有出現,後來才頭破血流的牽著腳踏車、一拐一拐下山。
     「到現在家裡還擺著那張Patrick(徐安祺)滿臉是血的照片,」徐宏義想起難忘場景,應證他堅信的,孩子碰到問題,必須自己解決,「一定要經過實際訓練,否則會活得像假人一樣。」
     徐家父母有多大膽?十幾年前的一趟美東旅行便能窺知一二。徐宏義和羅曼如讓剛滿10歲的徐安廬、9歲的徐安祺,自行規劃長達10天的旅行。
     興奮地不得了的兩兄弟先到書店買幾本旅遊書,從中挑選想去的景點,再開始規劃路線,上網查詢班機時刻、比較航程時間和價錢。
     訂下機票後,再一起在網上預約旅館,接著依照出發日,跟租車公司訂好車輛。最後,徐安廬再用電腦軟體把機票、租車、入場券、旅館費用,一一輸入,計算出所有花費,再跟父母親展示全套旅程規劃。後來,他們一家子人真的按照兩兄弟的規畫完成難忘的旅行。
     「只要放手讓小孩做,你會發現他們學的又快又多,而且樂在學習,他們沒有什麼是學不會的!」

方法3〉懂程式才有競爭力
     徐家五口人,現在分隔世界三個地方。美國矽谷、波士頓和台北,但他們每週都會聚在一起視訊,討論的不是生活瑣事,卻像開一場知性研討會一樣,最近討論的是「上大學的意義」。
     「我覺得學到最多東西的地方,不是在課堂上,是在實驗室裡從做中學,」剛拿到哈佛分子生物博士,準備展開背包客旅行的徐安祺說。
     有時候,五個人還會唇槍舌戰。徐宏義說,「我們家每個人的主見都很強。」
     只不過他們都共同意識到的是,要面對未來世界,恐怕跟電腦的溝通能力不可或缺,「未來可能分成兩種人,一種是懂程式的人,一種是不懂程式的人。」
     他們絕非鼓吹大家都跑去當程式設計師,想推行的是希望孩子不要只是玩遊戲,而是去做遊戲出來,希望孩子不只是滑手機,也知道手機的構造跟運作。
     不管未來徐家三兄弟如何闖蕩人生,在講究獨立思考、自學的「徐式教學法」中,他們比同年齡小孩還要成熟,懷抱著改變世界的夢想,而且願意動手創造新可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