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6日 星期日

[光合] 老闆算錢慢吞吞之寶寶迷你市集,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359400870741709&set=a.1359402737408189.1073742085.100000154267360&type=3&theater




  週日早上來響應Kikie學姊舉辦的「老闆算錢慢吞吞之寶寶迷你市集」,觀摩3歲左右的孩子如何從實際販賣和購物中練習數量和數字的概念。
  
  可愛的小小老闆們,從一開始害羞生澀不好意思結帳,逐漸可以熟練地買賣,到後來熱情地大聲叫賣,一個上午就成長好多;雖然偶爾也會有有趣的小插曲,像是:老闆自己把商品吃掉了、小嬰兒暴衝弄亂商品陳設、老闆買東西買得很投入忘了顧店⋯但在安全、包容的環境下學習交易,孩子們看起來都好快樂!
  
  每次參加學姊的課程和活動,都會覺得在社區當小兒職能治療師真的好幸福!
  
活動直播影片:
https://www.facebook.com/kikiebabycrafts/videos/1135000246572286/
  
相簿連結: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1359402737408189.1073742085.100000154267360&type=1&l=0cc323fc9e

2016年6月20日 星期一

[光合] 「社區關懷醫師整合性照護試辦計畫」顧問會議,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356146871067109&set=a.988570391158094.1073742013.100000154267360&type=3&theater



  之前在USC OT Faculty Practice學習時,觀察到職能治療師會接受「醫院各科」和「基層診所」轉介過來的個案,以Lifestyle Redesign協助個案重塑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感到非常羨慕!
  
  雖然職能治療師的專業可以服務多樣化族群,可在台灣還是以復健科和精神科的轉介為大宗,以外的科別和亞健康個案就比較少有機會接受職能治療。看到USC開放而多元的服務模式,一直很期待有一天可以和各科醫療專業及社區單位合作。
  
  昨日參與「社區關懷醫師整合性照護試辦計畫」顧問會議時,了解洪德仁醫師長期在資源、時間都很有限的狀況下,主動率領專業團隊走進社區和弱勢民眾家中,並身體力行號召基層診所醫師一起到宅關懷民眾健康。一路走來雖篳路藍縷,但已累積不少暖心的醫病故事和眾多家庭的感謝,相當令人感佩與感動。
  
  感恩眾多先進以血汗披荊斬棘,今年開始,除了基層醫師外,其他相關醫事人員(護理師、社工師、藥師、營養師、職能治療師、物理治療師⋯)也可以經由醫師轉介進入社區關懷民眾了!換句話說,職能治療師在社區有機會接到來自家醫科、小兒科、耳鼻喉科⋯等各科的直接轉介,也有機會接到健康服務中心、里長、社區關懷據點、長青健康活力站⋯等社區單位的間接轉介,真正落實職能治療師在社區中健康促進的重要角色!
  
  由於此計畫目前在士林區、北投區試辦,目標為拓展至台北市各行政區,歡迎有興趣服務士林區、北投區的職能治療師洽詢,也期待我們可以在不久的將來一同照顧厝邊頭尾的健康!

[光合] 活出理想人生,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354866944528435&set=a.988570391158094.1073742013.100000154267360&type=3&theater




  最後一堂八德榮民之家的課,讓我還沒上臺,就已經在想念這群率真可愛的榮民長輩了。
  
  一開始的破冰,請學員簡單分享自己喜歡被別人稱讚的話,這群八、九十歲的長輩不約而同地說:「健康」、「年輕」,都想抓住青春活力;一位伯伯更站起來揮舞雙手,中氣十足地說:「我最喜歡別人稱讚我: 『欸!你這老不死的,還能動啊!』」直接的話語讓人哭笑不得。
  
  今日的課程主軸是「我的理想生活」,交流中發現,在抗戰年代成長的他們,很多人這輩子從沒想過理想生活;在烽火連天、瞬息萬變的情勢下,離鄉背景能「生存」就算是萬幸了。
  
  提及健康促進的基本觀念,有別於過去在社區據點接觸到踴躍的長輩,請榮民伯伯、阿姨舉手單選自己常用的進食順序和睡姿時,他們都僅有微微的舉手或只是嘴巴默念,深怕自己答錯了,感覺沒有一個口令、一個動作就渾身不對勁。
  
  討論人際關係對健康的影響,談到研究指出單身未婚的高齡男性,一般會比有伴侶的人自覺寂寞得多,許多伯伯眼神有些傷感;我驚覺不對,連忙補充研究內容同時表示有信仰、興趣和朋友支持,可以提升生活滿意度,鼓勵長輩們找尋適合自己的信仰、培養興趣,並運用團體活動多交朋友。
  
  關於婚姻這個重要議題,由於當年備戰禁止榮民結婚,很多榮民到老都是孑然一身。課後社工朋友與我分享實務工作,說到榮家經常要預防榮民伯伯遇到情感詐騙——很多時候,即便再怎麼努力勸說,伯伯發自肺腑的一句:「結婚是我一生的夢想啊。」仍是心甘情願地飛蛾撲火⋯
  
  很感恩有這次寶貴的機會認識榮民長輩,他們的生命故事可歌可泣卻也讓人心疼。很期待看到為了家國拚了大半輩子的榮民長輩,在老年終於可以好好地為自己而活。

2016年6月13日 星期一

[光合] 憶起失落的光輝年代,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350007648347698&set=a.988570391158094.1073742013.100000154267360&type=3&theater


  下午到桃園八德榮民之家支援懷舊課程,引導榮民伯伯、榮民阿姨及其眷屬回顧人生各階段喜好的職能活動。
  
  有別於一般社區據點的長輩,榮民長輩有濃厚的時代特色,教室內充滿了來自大江南北的各式口音,津津樂道不同地域的兒時遊戲,像是:在冰上打陀螺、在草地上放老鷹紙鳶、捏泥娃娃來扮家家⋯長輩說到開心處還會冒出幾句方言,順帶喜孜孜地教大家常用的家鄉話。
  
  提及印象深刻的興趣,一位伯伯義憤填膺地說:「我最喜歡殺日本鬼子,見一個殺一個!」眾多伯伯們紛紛點頭稱是,以保家衛國為榮;伴隨一旁照服員無奈的苦笑,悄聲和我解釋:「他們很愛國。」
  
  也有感性的伯伯哀傷地傾訴:他幾乎沒有童年,很小就被抓來從軍,人生大半輩子都在打仗和備戰,他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雖然在臺灣落地生根,但他還是好想家。
  
  聆聽各個年代的悲喜故事是如何順著時間長河豐富了臺灣,榮民長輩的記憶帶我們見證他們心中那個失落的光輝年代。
  
--
  
  忽然想起活動的空檔,有位榮民伯伯拉著我問:「妳知道妳能去留學,除了爸媽,還要感謝誰嗎?」我沒想到伯伯會蹦出這個問題,滿臉疑惑。
  
  榮民伯伯看我呆楞的樣子,長嘆:「小孩子不懂得珍惜,要感謝我們這些榮民啊,沒有我們流血,今天哪有太平日子好過!」
  
  嗯⋯這很有意思,的確是我沒想過的觀點。

2016年5月28日 星期六

[光合] 理想生活實踐之旅,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338912276123902&set=a.988570391158094.1073742013.100000154267360&type=3&theater




  回台大職能治療學系分享「理想生活實踐之旅」,談的不只是工作,更多的是追求理想生活途中的跌跌撞撞,與學弟妹一同摸索幸福的模樣。
  
  以前在自己和他人身上都貼了標價,深信耀眼的程度決定了自己的價值,於是拼盡全力抓緊那些亮麗誘人的機會,現實的經濟壓力更說服自己繼續衝刺,以為短暫犧牲健康和家庭生活就會換來一家人長久的幸福。
  
  過去的我,很難想像有一天,看到陽光灑落我會快樂,聽到蟲鳴鳥叫我會快樂,聞到柚子花香我會快樂,連吃到自家的鮮甜蔬果都可以開心一整天。
  
  原來,快樂源自於生活中許多單純的事物,並不需為誰而璀璨奪目。換個思維和環境,標價和障礙可能根本不存在。
  
  感謝職能治療的路無限寬廣,幫助迷途的治療師隨時都可以調整方向,只要有人的生活需要正向改變,就有職能治療師貢獻的空間。
  
  一起努力讓自己幸福,也帶給身邊的人幸福。
  
PRICE TAG | JESSIE J (Jayesslee Cover):
https://m.youtube.com/watch?v=uEUdpeOjtxw

2016年5月13日 星期五

[光合] 照見五蘊皆空,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327879483893848&set=a.1071508336197632.1073742039.100000154267360&type=3&theater



  照見五蘊皆空,謝謝曾經來過的天使送我的珍貴禮物。

2016年5月9日 星期一

[光合] 看見未來的生態村,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simplejellyfish/posts/1325372030811260

  我們有可能在身邊構築一個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人間天堂嗎?
  
  Findhorn Foundation社區居民住在各具特色的綠建築內,以耕作和綠能令食物和能源自給自足,三餐食用有機素食餐點,依興趣和專長共同參與社區工作,賺取之報酬多流向凝聚社區情感的組織(例如:社區共同購買商店、海濱公園、社區咖啡店和基金會)。園區內有各式各樣的課程與工作坊,藉由長短不一的學程幫助個人了解自己,並在靜思所舉辦定期或不定期的集體靜心冥想。Findhorn融合所有居民的付出與智慧,從靈性社區走向符合環保、教育、生態、經濟等多元化的新時代學院。
  
  在Findhorn Foundation,人人自由且平等,無論種族、性別、年齡,只要每天可以大口呼吸、大口吃飯、開懷大笑,就可以找到美好生活的步調。一個以永續為先、以環保為重、以人至上的社區,才是未來適宜人們安居樂業的地方。

--

看見未來的生態村
http://www.ta-mag.net/green/News.php?id=793


看見未來的生態村
蘇格蘭芬霍恩社區 GREEN綠雜誌2012年10月 Vol.19
   8361     2015-11-30
關鍵字 : 
▲邊拔雜草邊聊天,工作成為快樂的事。
 
 
 
 
 
看見未來的生態村
蘇格蘭芬霍恩社區
 
 
採訪、攝影:林珮芸
圖片提供: Findhorn Foundation
 
 
北蘇格蘭海鷗的城市
是什麼地方,聚集了來自世界各地共四十個國家的新移民?是什麼樣的人,願意放棄原本優渥的職業與社會安全感,來到一個每天必須與不同人接觸的地方工作?是什麼樣的心情,這些人願意停下手邊的工作,耐心聆聽體會他人的感受?是什麼樣的教育體系,這些人從來不停止學習與分享?2012年,恰好是蘇格蘭芬霍恩生態村(Findhorn Foundation)五十周年的重要里程碑,而我有幸親自參與這個國際盛會,同時檢視這個所謂全世界最知名的環保生態村是否真的帶給我們前衛與原創的指標。
 
芬霍恩位於FORRES火車站,人煙稀少且安靜的蘇格蘭小鎮,馬里(Moray)的Findhorn Bay曾經是繁榮熱鬧的海港,絡繹不絕的漁船,見證大英帝國時繁華的景象,然而隨著時代變遷,漁獲量減少,青年人口漸漸外移,這裡逐漸凋零沒落。一直到1962年芬霍恩生態村(Findhorn Foundation)的創立,成功的經營模式帶來無數慕名的訪客,也讓這個小漁港重新受到國際矚目。
 
+
 
▲與大自然和諧共生是創辦人的精神宗旨。
 
芬霍恩小鎮實際上分為三地:芬霍恩生態村(foundation)、芬霍恩社區(the park)、芬霍恩村(village)。最早因為一條名為Findhorn river的河流,帶來聚集的居民,純樸的小鎮向來以捕魚為主要收入來源,這裡接近北邊海岸,有豐富的魚群,而鮭魚就是芬霍恩最著名的魚種。Findhorn Bay有豐富的生態物種,不只有魚,候鳥也時常遷徙到這,散步在岸邊,蔚藍的天空不時有海鷗的蹤影,觀光客總喜歡在岸邊的石頭上品嘗新鮮美味的炸魚料理Fish and Chips,吃不完的食物便會留在岸邊,不一會兒聰明的海鷗便會從天而降大快朵頤,人與自然的距離竟然這麼接近,也難怪芬霍恩小鎮被暱稱為「海鷗的城市」。
 
 
 
▲芬霍恩社區中心是訪客或是住民的聯誼中心。
 
 
 
新時代學院的創立
1957年,在新時代(New age)名詞尚未出現時,三個創辦人彼得‧卡迪(Peter Caddy)、艾琳‧卡迪(Eileen Caddy)和羅錫‧麥克琳(Dorothy Maclean)來到芬霍恩社區,理由僅僅是因為彼得爭取到一個飯店經理的工作,三個人帶著三個孩子,失業兼失意,同時還有複雜的婚姻關係是這三個人的最佳寫照;然而1962年,彼得再度失業,大夥只好住進附近的拖車屋(caravan),為了生活,彼得嘗試在屋子附近的貧瘠土地上種植蔬果,並透過大量的靜坐、冥思與上帝對話,漸漸找到合宜人居的生活方式,也奇蹟似地創造出驚人的蔬菜果園和園藝。
 
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前提下,經過將近50年的努力,芬霍恩生態村始終走在時代的前端;而本次參訪時,也親眼見到當時創辦人居住的淺綠拖車屋,低調座落在園藝草叢中,而一旁則是靜謐神聖的靜思所(Sanctuary),每天早中晚都有大約二十分鐘的集體靜思活動,這也是芬霍恩生態村創立的宗旨,希望藉由與自己及與自然和平共處,找到永續生存的自然法則。然而生態村的成功並非來自僅僅創辦人的努力,而是融合所有社區成員的付出與智慧,一步步從靈性社區走向符合環保、教育、生態、經濟等多元化的新時代學院。
 
共同參與的社區令人賓至如歸
芬霍恩小鎮因為芬霍恩生態村(foundation)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新住民,生態村是個活絡的社區,不管是誰每天都必須要參與社區工作,如廚房(kitchen)、園藝(garden)、客房整理(home care),投入部分的勞務,不僅促進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也讓新來的訪客有賓至如歸的貼心感受。縱使芬霍恩生態村的前身是飯店,擁有古典優雅維多利亞式的建築,也具備符合當時上流社會習慣的社交空間,例如:美輪美奐的餐廳、舞廳(ballroom)、三溫暖(桑拿)、經典澡缸,所有的空間都舖有深藍色沉穩的地毯,然而這裡人人皆平等,不管付多少錢,都需要為所有空間的整潔與舒適付出。
 
每一頓豐盛的餐點、桌上小巧雅致的鮮花、浴室潔白的地板都是每一位社區成員的心力;此外每天不同時間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靜心課程,如集體靜坐、吟誦靜心、以及各式各樣的工作坊。芬霍恩生態村(foundation)定期運作的課程有體驗週、社區生活探索、短期客居、志工、長期定居、舞蹈工作坊、音樂工作坊、藝術、星座、另類療程研習等等,可說是世界上數一數二興盛的靈性社區。
 
 
▲全社區每天早中晚供應新鮮有機純素食的美味餐點。
 
 
▲中餐是大家交流的美好時光。
 
 
環保永續用愛發電
1998年,芬霍恩生態村榮獲聯合國人類住區規劃署最佳範例殊榮,而蘇格蘭愛丁堡大學也正式將芬霍恩生態村列為建築設計科系的研究個案,非政府組織也是非營利組織的芬霍恩生態村,成功的營運方式除了有強大的精神宗旨外,人是最重要的因素。負責「再生水源」區的(Living Machine)的年輕女孩瑪莉安,驕傲地向我們展示節水系統與汙水再利用,所有生態村廚房衛浴系統的水都不是直接排放到外界,而是透過在地下的過濾系統高溫加熱殺菌,來到Living Machine區,這些潔淨的水可以澆花灌溉,終極目標是流到魚池,形成另外一個小型的池塘生態圈。
 
此外,全社區共有四座可產生電力的風力發電機,並有為數眾多的太陽能熱水系統,搭配完善的廢棄物回收計畫,芬霍恩生態村的碳足跡只有英國全國平均的一半。又因為早期前衛的生態村受到當地傳統居民的質疑與排斥,芬霍恩生態村特別致力於自給自足,不只是食物的還有能源的供應,如今芬霍恩生態村不但可以自行供應本身所需的電力與熱能,更可以提供給當地芬霍恩村居民所用,如此一來,不但可以節省大部分的政府稅金,也是敦親睦鄰的具體行動。
 
 
 
▲來自世界各地的志工共同投入社區工作。           
 
 
找到適合自己的家
大部分課程活動集中於芬霍恩生態村(foundation),也是前身為Cluny飯店的基金會總部;每天這裡有大約超過一百個學員,也因為如此,無時無刻都可能遇見新面孔,也讓每一場對話精采萬分;若是希望擁有自己的生活空間,也可以選擇距離中心約20分鐘車程的周圍社區the park,近年來因為有越來越多的人想要定居於芬霍恩生態村,以至於當地地價高漲,為了讓更多人可以親近生態村,所以芬霍恩社區成為另類的選擇,這裡的房子全部為綠色建築,各有特色,甚至有所謂的mobile house(移動屋),其原理為廂型車打造成的屋子,裡面有基本的生活設備以及暖氣,不少家庭就這樣住在裡面,不同於災區的組合屋,移動屋有移動的便利性,又可以降低建築本身的碳足跡。各式各樣的移動屋以及一旁營地的帳篷,形成生態村獨具一格的風景。
 
 
▲Cluny是目前生態村的中心,前身是維多利亞式飯店。
 
 
 ▲居住在機動屋的小家庭,為下一代創造安全的生存空間。
 
 
而芬霍恩社區(the park)的綠建築吸引眾多建築師前來朝聖,早期在建設住屋時,工程師或建築師普遍尚未有環保節能的概念,然而透過芬霍恩生態村的指引,採用大量的透明玻璃吸熱保暖,同時對採光照明有莫大的助益,對於高緯度的北蘇格蘭來說,這是最具前瞻思想的設計。其中最受矚目的大概就是社區裡的「稻草屋」(Strawbale House),這是一間會呼吸的房子,以緊實的稻草捆做為建築的主要材質,在白天時候吸收熱能,在日落後釋放熱能,讓室內的溫度具有調節的效果,建築過程中僅僅利用天然資源取代鋼筋水泥,不但成本低也有益健康,目前這間藍白地中海風格的稻草屋,是一間民宿,歡迎對永續建築有興趣的人來體驗。
 
 
▲屋頂上植草吸熱降溫為地球創造多點氧氣。
 
 
▲風力發電提供生態村本身及鄰近社區的能源。
 
 
▲地中海風格的稻草屋。
 
 
緩慢致富,人才是重點
邁向第五十一年的芬霍恩生態村其實不如外界所見到的光鮮亮麗,基金會為了維持生態村的營運,每年必須繳給英國政府高昂的土地稅,也因此有人批評芬霍恩生態村趨向商業化,向初次來此地體驗的學員收取高昂費用,當我深度訪問核心staff時,他們仔細地對我說明,一個體制健全的組織必須要一步步走向財務自主。
 
 
▲今年是生態村五十周年慶,其實並不如外界所看的光鮮亮麗。
 
而標榜永續社區的同時,芬霍恩生態村最重視的還是人,因此園區內有各式各樣的課程與體系,藉由長短不一的學程幫助個人了解自己,也間接篩選適合住在社區內的人,其中最受歡迎的是「探索社區生活」(LCG, learning community programme)、「打造生態村」(How to build an ecovillage)、以及本次我參加的體驗周(Experience Week),而全年中生態村也歡迎短期居民(short guest),這裡有來自歐洲及世界各地的志工(volunteer),願意以不支薪的交換勞務方式在芬霍恩生態村居住。
 
在這裡人們想的不是眼前,而是三十年以後的未來,因此在2001年時,社區貨幣Ekopia(簡稱Eko)開始流通,「社區貨幣資源交換有限公司」(Ekopia Resource Exchange Limited)以公司之名成立,希望透過經濟及財務的概念幫助社區永續成長,相對於熱錢(fast money)的概念,生態村認為「慢錢」(slow money)才是長久之計。在芬霍恩生態村裡,大夥的錢流向可以凝聚社區情感與功能的組織,例如社區共同購買商店(Phoenix Shop)、海濱公園(Findhorn Bay Holiday Park)、社區咖啡店(Blue Angel Café)和芬霍恩基金會(Findhorn Foundation)。
 
一間買得起的房子
而為了下一代的發展,社區貨幣提供年輕人低利率貸款,讓他們可以安心地在社區內工作、投資,深耕長遠而符合永續的計畫。挑戰商業住宅體系,生態村認為「一間買得起的房子」對人的安定是很重要的,然而現階段大部分的我們為了購屋,必須向銀行貸款超過二十年,為了繳清貸款而必須接受自己不喜歡的工作,因此「一間買得起的房子」(Affordable Housing)計畫是生態村投資的重點之一,而我也在這裡看見各式各樣符合不同需求的房子,有綠建築、拖車屋、移動組合屋,連一旁的營區都搭滿了五彩繽紛的帳篷,誰說成家立業一定要選擇三房兩廳的樓房呢?
 
 
▲環保綠建築是芬霍恩社區的一致景觀。
 
 
雖然僅有短短的十一天停留時間,但我在芬霍恩生態村看到生氣蓬勃的活力與行動力,。社區的工作不是誇耀似的口號,而是一天一天具體的實踐,透過雙手的實做,願意與身邊的人分享,盡可能包容一切差異,接納每一天身心內外的變化。
 
在所謂的「新時代社區」人人自由且平等,不管性別年紀,只要每天可以大口呼吸大口吃飯開懷大笑,就可以找到自己的價值與對明天的希望。在遙遠的北蘇格蘭,我不費力氣便找到美好生活的步調和節奏。芬霍恩生態村是個緩慢成長的城鎮,經過50年後,外人終於看到他們努力的代價,一個以永續為先環保為重的,、以人至上的社區,才是未來人們選擇想要安定生活的地方。

2016年4月6日 星期三

[漂流] 生日快樂,重生快樂!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302719899743140&set=a.323353044346502.98454.100000154267360&type=3



  黃大寶走後,我的一部分彷彿也死去了。
  
  五個月多的緣份好深、好深──有時候,會感覺到熟悉的胎動緊緊連繫著我們,如同小搗蛋依然在肚皮下嬉戲玩耍;有時候,母乳的淡淡香氣會伴隨著超音波裡的稚嫩小臉,以及有你在的每一個溫馨片刻⋯
  
  「寶寶,媽媽好愛你哦!」「寶寶,爸爸來看你囉!」「寶寶,今天媽媽去買你的小床⋯」口頭禪經常會忍不住湧上心頭,卻在到嘴邊時,哽咽成破碎的字句:「寶寶⋯掰掰⋯ 」
  
  黃大寶,媽媽真的好想、好想你。
  
  謝謝你,讓我體會到用盡全力都要拼命守護的存在。
  
  謝謝你,讓我擁有作為母親的感動與喜悅。
  
  謝謝你,讓我學習無條件的愛。
  
  可這美好而真實的一切僅僅是一場夢⋯
  
----------------------------------------

  對未來的盼望戛然而止,時間似乎也凝結了。
  
  那些原先汲汲營營的光鮮亮麗,瞬間變得毫無意義。一向積極前進的我忽然不知往哪走,整日像一縷遊魂般茫然而空洞⋯
  
  身邊的親友既想呵護受傷的我,又擔心我像玻璃般易碎,只好小心翼翼地試探,並捎來各種形式的祝福(卡片、補品、禱告、上香、平安符、一千叩首⋯)。
  
  重要他人充滿擔憂的目光和心疼的眼淚,讓我覺得必須儘快振作,不要讓愛我的人擔心;於是強打起精神,試著回到往日忙碌的生活軌跡,重啟聚餐、講課、會議⋯
  
  白天我努力地笑著,甚至幾度以為自己已經復原了,卻總在夜深人靜時,心痛得嚎啕大哭⋯
  
  然後,難過、自責、沮喪、恐懼、逃避⋯又紛紛湧上來了。
  
  直到沒有力氣強顏歡笑,我才終於決定給自己一段安靜獨處的時間,慢慢消化那巨大而沉重的悲傷。
  
----------------------------------------

  自我療癒的過程中,我持續嘗試所有可能的方法以釐清事件的因果。
  
  我好想知道:如果重來一次,我可以怎麼保護我的孩子?寶寶走的時候痛不痛?在天上的他,究竟過得好不好?⋯但無論我再怎麼努力,都遍尋不到明確的解釋⋯
  
  不過,還是有些寶貴的訊息值得參考:在一次靈氣施作的全身掃描,好友感受到我的海底輪飛出一個可愛的小天使,他露出小酒窩甜甜地笑著:「媽媽,不用擔心我,我很快樂。」
  
  知道寶寶很好的那一刻,我的淚水已然決堤⋯
  
  老實說,我不確定那是不是想像,但我希望真的有天堂,而你就在那裡。
  
  很久沒拾起書本的我,一口氣讀了數十本關於新生兒死亡父母親悲傷輔導的書。書中似曾相識的創傷經歷,在字裡行間照映了我有意識及潛意識的傷痛感受,溫柔撫摸心裡每一道深深的傷痕,讓壓抑以久的深沉情緒找到了出口。
  
  一些經常在Facebook上分享天倫之樂的朋友,意外地與我私下傾訴她們曾經走過的黑暗歷程,記憶中最深層的痛被時間淬煉的智慧一一撫慰了,見證朋友們當下的幸福,也讓我重新燃起對未來的期許。
  
  雖然我還是不知道孩子為什麼離開了,但或許,黃大寶只是生命中必然的美麗因緣吧。
  
----------------------------------------

  在麻豆婆家休養的日子裡,悲傷時而出現、時而消失,但同樣的是,每天都有好燦爛、好溫暖的陽光照進心裡,映入眼簾的滿是鄉間綠意,微風中不時飄來柚子花的清香⋯我才體會到身心本可以如此的寧靜、安詳,這是向來習慣緊湊步調的我從未有過的。
  
  以前總覺得,得在事業上全力以赴地衝刺,才能給家人和孩子更好的生活,因此和老公長期維持辛苦的遠距離,期盼開花結果的那天可以相聚,無奈動盪的變數使得重逢之日遙遙無期⋯
  
  沒想到,竟是貼心的寶寶協助媽媽回到爸爸身邊。
  
  只是一個轉念,老公的溫暖便觸手可及;在閒適的假日午後,一同共享如詩如畫的山林景致;在滿天星斗的靜夜裡,執手傾訴心底深處的想望;在迷濛淺寐間,深情地擁抱彼此入眠⋯過去不敢奢望的,現在都是日常平凡的美好。
  
  麻豆悠閒自在的氛圍,讓我發現原來人生可以這樣過。這才驚覺居住在充滿物欲的都市裡的我,根本未曾感受過生活平衡的安適狀態,一直以來傳遞的只是Lifestyle Redesign的理論與技術,而不是到達理想境界的「心法」。
  
  謝謝黃大寶提醒我,我需要實踐真正的幸福。
  
  曾經來過的天使,已成為我生命中寶貴的一部分,此刻的我正新生。
  
  生日快樂,重生快樂。

2016年1月23日 星期六

[光合] 青少年生命教育,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245954148753049&set=a.988570391158094.1073742013.100000154267360&type=3&theater


  早上士哲和我受育麟書院邀請協助志工生命教育,一起向國中、高中及大學生分享「成為自己的夢想實踐教練」,談談學生時期的生涯規劃。
  
  在強烈寒流南下的早晨,許多人都選擇躲在溫暖的被窩裡,可這群小哥哥、小姊姊不畏溼冷,清晨就開始幫忙打理國小營隊的大小事,熱情帶動怕生的小朋友,也溫暖關照哭哭的小朋友;平時與人應對知書達禮,隨時細心留意他人的需求,並主動投身公眾事務。懂事的大孩子照顧小孩子的溫馨畫面讓人好感動,很期待我們的寶寶將來有機會在相仿的氛圍中長大。
  
  於講座中,我們協助學員盤點自己含知識、學歷、人脈、外貌、經驗、社團⋯等身份統合資本(Identity Capital),以生涯卡系列輔助釐清自己的天賦、興趣和使命、進而找到理想願景,並在自我探索後,討論知識技術革命和全球化對外在環境的影響。
  
  由於學員年齡層差異大,同樣的學習活動學員有不同的回應:國中生還在摸索自我的輪廓,高中生升學目標明確,大學生則是渴望對職場有更多認識,可發現隨著年歲和經歷的增長,對於自己的想望確實有越來越清楚的體會。特別的是,在寫五年後的未來履歷時,所有學員同樣振筆疾書,欣賞完稿的理想工作、科系、收入、感情及家庭狀態,每個人臉上都是滿滿的喜悅與希望。
  
  在做完小月子出關後,首次和老公合作協助大孩子們探索學生時代美好的無限可能,感覺格外有意義。謝謝小哥哥、小姊姊帶給我們的學習,讓我們和你們一樣,對未來充滿期盼。

2015年11月9日 星期一

[光合] 回北一女談職能治療師的學思歷程,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204043066277491&set=a.988570391158094.1073742013.100000154267360&type=3&theater


  中午很榮幸回到母校北一女中談「職能治療師的圓滿人生之旅」,與兩百多位學妹分享學思歷程。
  
  說是職涯探索講座,其實是療癒十七歲時的自己。回首當初活在單一標準的茫然與無助,到職能治療執業時持續被多元價值所感動,體會到人生可以是豐盛、平衡而圓滿的。最後的「Living Life to its Fullest!」是送給所有學妹的祝福,也是送給當年那個受傷的小女孩。
  
  謝謝綠園再一次引領我成長,也謝謝學妹們感同身受的專注聆聽,期待有更多的女孩可以勇敢堅持所愛,用心活出自己最喜歡的理想人生。
  
附註:這是黃大寶有生以來第一次和這麼多可愛小姊姊在一起耶,幸福的小子!>////<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204048136276984&set=a.1060194397329026.1073742037.100000154267360&type=3&theater


  哇!是北一溫班的小小小學妹!聰慧的眼神和可愛的笑顏好熟悉,畢業怎麼這麼快就要十年了⋯QQ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204142246267573&set=a.464978406850631.124262.100000154267360&type=3&theater


  難得回到北一,除了校園一點點微幅的改變,看著數十年如一日的景象感覺彷彿時光倒流⋯
  
  演講前,陸陸續續走進會議廳的學妹,不約而同地走到我面前,大方地又熱情地招呼:「學姊,謝謝妳來!」接著嬉笑地跑到最前排,向身後驕傲地大喊:「哈哈!我佔到好位置了!」演講當中,幾個學妹很不好意思地運用繁重課業的空檔吃午餐,撐著疲累的眼皮也要全神貫注;隨著情節起伏,或憂傷或喜悅的眼神,反映出女孩們柔軟而純淨的心;演講後,踴躍的深度提問和主動合照,因彼此懂得而惺惺相惜⋯這些熟悉的身影讓我不禁想念當年綠園中的我們⋯
  
  還記得留學時參加南加州北一女校友會出遊,無論學姊的年齡是四十幾以至七十幾,言行總是表現出聰明、敏捷、自信的新時代女性風範;當這群美魔女聚在一起時,好像又成了高中時的小女孩,活潑地跳上跳下輪流發號施令,毫無違和感。印象最深刻的是,在準備搭纜車前,一行人嘰哩瓜啦地開心敘舊,當領隊一說:「要集合囉!」學姊們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唰!」地一下分成整齊的兩行隊伍,笑鬧聲瞬間安靜下來⋯這令我感到好有趣,不管歷經多少歲月,有些特質,還是讓人一眼就辨認得出是北一人哪!
  
  學妹們的純真可愛令人懷念,學姊們的成熟美麗則令人嚮往,綠園的薰陶不知不覺地在我們身上留下印記,在血脈裡漫漫地流淌著⋯感謝北一在過去、現在和未來帶給我的美好,我終生都以北一為榮。
  
附註:
  離校前,特別去買合作社叔叔推薦的高CP值進口零食,感覺這幾年已經是北一的特產了!

2015年11月3日 星期二

[光合] 於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分享Lifestyle Redesign,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201262879888843&set=a.988570391158094.1073742013.100000154267360&type=3&theater


  在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與復健科醫療團隊(含:醫師、職能治療師、物理治療師、語言治療師⋯)分享「Lifestyle Redesign發展源流與在美實務」。
  
  近年來,臺灣高齡化日益加劇,為使醫療資源可以更有效益應用於國民健康促進,各醫療院所也紛紛規劃社區化的服務模式,Lifestyle Redesign或許是跨專業醫療人員從復健走向預防可以參考的合作方向!
  
附註:感謝佳芝學姊的細心呵護,讓我全程演講都是坐臥著,不時關注我的身體狀況,還有專車接送,真是尊榮到令人感動,也非常不好意思,我和寶寶都很感謝學姊哦!

2015年10月25日 星期日

[光合] 於新北市政府衛生局分享「Lifestyle Redesign於美國USC之多元發展」,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196339573714507&set=a.988570391158094.1073742013.100000154267360&type=3&theater


  受新北市政府衛生局及臺灣職能治療學會邀請,分享「Lifestyle Redesign於美國USC之多元發展」。
  
  遇到許多前輩和OT伙伴,聽大家在社區開疆闢土頗有進展,感覺臺灣OT的發展愈趨成熟了!

2015年10月21日 星期三

[光合] 當治療師成為母親,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194271027254695&set=a.1071508336197632.1073742039.100000154267360&type=3&theater


  傍晚經過三民幼兒園,正好遇到孩子們放學。看著成群的可愛小不點趴在窗口等媽媽、聚在一起玩玩具、邊唱歌邊轉圈圈、或是奔向阿嬤的懷抱⋯
  
  溫馨微笑的同時,忽然發現自己對熟悉景象的心態不同了:過去從事小兒治療的時候看孩子,會覺得是「客戶」,像反射動作一樣本能地評估各方面能力發展;懷孕之後看孩子,會純粹欣賞孩子的天真無邪,為每一刻真情流露所感動,並想像腹中的寶寶有一天也會像這樣在幼兒園嬉戲,在爸爸、媽媽來接他回家時快樂地相擁著。
  
  當職能治療師其中一件美好的事是,由於介入的是人們的「生活」,治療師人生旅途中的每一段經歷,都會豐富臨床工作的視角,隨著年歲增長而越來越能貼近個案的感受與處境。
  
  我已經開始期待,往後的生命中陸續積累的珍珠了!

2015年10月19日 星期一

[光合] 社區醫療團對與柯P合影,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193253947356403&set=a.1194366843911780.1073742057.100000154267360&type=3&theater


  晚間參與「社區醫師關懷健康啟動及授證儀式」,有件有趣的事,忍不住想記下來。
  
  大合照時,由於擔心站前面會擋到人,我東張西望在找後面一點的位置,不料柯P用招牌XD臉回應:
  
  「放心啦,妳沒有那麼高。」
  
  「放心啦,妳沒有那麼高。」
  
  「放心啦,妳沒有那麼高。」
  
  可能因為很重要,柯P還用頗大聲的音量說了三遍⋯好吧,我終於有這個榮幸親身驗證柯P的AS特質了⋯(也得到柯P公開認證的身高?)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193876850627446&set=a.1194366843911780.1073742057.100000154267360&type=3&theater


  跨專業醫療團隊與柯P的合影,一起為社區民眾的健康努力!
 
--
 
  眼尖的柯P在合影前很認真觀察USC的治療師袍,可能很好奇我是打哪來的?
 
  另外,照片證實我真的沒有那麼高⋯

2015年10月7日 星期三

[光合] 夜市感統訓練,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187630587918739&set=a.464978406850631.124262.100000154267360&type=3


  
  夜市竟然也有感統訓練⋯OT創業新選擇?!

2015年9月24日 星期四

[光合] USC OT Alumni Dinner in Taipei!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181537455194719&set=a.1181581825190282.1073742054.100000154267360&type=3



  
  USC OT Alumni Dinner in Taipei!



參考相簿: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1181581825190282.1073742054.100000154267360&type=1&l=b47d4628d2

[光合] 接待廣東省社工機構領導人,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181502285198236&set=a.1172340722781059.1073742052.100000154267360&type=3



  
  社團法人台灣非營利組織領導力發展協會接待廣東省社工機構領導人,一同回顧兩岸政經發展,展望非營利組織的未來!

[光合] Morning Meeting with China Initiative!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181426835205781&set=a.1060194397329026.1073742037.100000154267360&type=3


  
  Morning meeting with Dr. Florence Clark and China Initiative team from USC OT!

2015年9月21日 星期一

[光合] 長期照護需求評估,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179626392052492&set=a.988570391158094.1073742013.100000154267360&type=3
  



  受雙福基金會邀請參與銀髮閃閃Re-Start培力就業計畫,在士林真理堂向銀髮族、照顧者和長照服務提供者分享「長期照護需求評估」。
  
  藉由建立長照評估的基本概念,我們從個案、家庭和社區來看照護需求,關注評估的先備知識、溝通方式、環境安排、個案感官功能與認知功能的影響,並讓學員練習互評巴氏量表、SPMSQ、跌倒評量表⋯了解評估時可能發生的狀況以及醫護、家屬和仲介對於評估結果的認知差異。
  
  照顧者雖不需要像醫療專業能熟練地操作標準的評估工具,但透過簡單的評估,可以有系統地關照個案的照護需求,進而促進醫病溝通和資源運用,還是很值得學習。
  
銀髪閃閃Re-Start培力就業計畫——
面對高齡化社會銀髪族迴避不了的問題:
http://swd.wda.gov.tw/Main_04_03_01_01.aspx?News_ID=7e7e4076f44045fb9dd5467b7eedc510

2015年9月18日 星期五

[光合] 北一女中演講邀約,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177569998924798&set=a.988570391158094.1073742013.100000154267360&type=3#


  
  收到母校北一女中的演講邀約,要向學妹們分享職能治療,能讓高中生在生涯規劃時認識我所熱愛的專業真是太棒了!
  
  有沒有各位伙伴覺得高中生需要知道的呢?像是:OT有趣的領域、各大學職治營、未來發展⋯?或是現在的你想對高中生說的話?先謝謝大家的幫忙哦!

2015年9月17日 星期四

[光合] 成都雲公益第二期醫務社會工作人才實訓,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177020668979731&set=a.1175293345819130.1073742053.100000154267360&type=3
  



  在成都雲公益主辦的第二期醫務社會工作人才實訓,圓滿完成動機式晤談(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與生活型態再設計(Lifestyle Redesign)理論與實務三天課程。
  
  雖是醫務社工培訓,但除多數的社工外,學員多元的專業組成也包含:醫師、營養師、心理諮詢師⋯多角度的觀點豐富了全體師生的學習。
  
  經歷一整天由淺入深的動機式晤談實務操練,學員可以清楚辨別改變階段(Stages of Change),了解如何對應不同動機程度的個案提供合適的引導;也將晤談技巧一一分解練習,以GROW Model的教練卡在團體中演練提問;最後,每組在鏡頭前的演出讓全場驚艷,學員親切的態度、耐心的傾聽以及關鍵的提問,頗有專業助人工作者的架勢,都可以放到網路上當教學影片了!一天的學習能有如此成果,令人佩服成都公益圈小伙伴深厚的慧根。
  
  於生活型態再設計(Lifestyle Redesign)課程,我們透過各年齡階段的喜好分析自我生命史,以24小時的圓餅圖檢視近期職能平衡的狀況,學員分享了年齡、家庭、工作、環境、重大事件⋯是如何逐步改變自己的生活;回顧USC的Well Elderly實務和分析臺灣經驗,用以截長補短,探討適合成都的本土化模式;課程的壓軸,是學員分組設計生活型態介入團體,學員把握「覺察」與「改變」的重點,設計了紓壓、減少拖延、低頭族健康管理、預防肩頸勞損和親子溝通,短短的20分鐘團體帶領,學員運用演劇、海報、學習單、角色扮演和直接體驗⋯等創意,促進團體從不同角度觀察並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質。
  
  雖然成都公益圈小伙伴都很謙虛,表示自己的專業性不足,但其實當小伙伴每次全然地關懷另一個生命時,就是在累積專業了,學員在此次培訓中展現的高度悟性和對生命價值的洞見就是幾經災變淬煉後的可貴寶藏,成都公益人是確實應該為自己的不凡感到自信與驕傲的。
  
  很欣賞成都公益圈小伙伴的積極與用心,相信成都將因為你們越來越充滿愛。
  
參考相簿: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1175293345819130.1073742053.100000154267360&type=1&l=ac99b6d84b

2015年9月10日 星期四

[光合] 四川成都雲公益授課邀約,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172365666111898&set=a.988570391158094.1073742013.100000154267360&type=1




  WeChat忽然充滿以前授課學員的溫馨祝賀,才知道今天是大陸教師節,人在遠方仍被有緣的朋友記得,感覺很溫暖;正想念成都人的真誠與熱情,恰好收到成都雲公益文情並茂的正式邀請函,很期待下週9/14(一)至9/17(四)與急公好義的成都公益圈小伙伴重逢。
  
  成都雲公益發展促進會是四川省成都市頗具規模的非營利組織,同時是成都市第一個公益行業社團,致力於以網路工具幫助非營利組織更有效益地從事公益行動,也發展多元化的慈善項目。先前去成都,聽雲公益的伙伴聊起平日從極險惡的環境搶救困境兒童,在沒有資源和庇護所的狀況下,還要扶養孩子直到有妥善安排。用盡全力去助人幾乎是雲公益伙伴的本能反應,讓我打從心底佩服伙伴的無私善行。
  
  近期社區實務是非營利組織發展的重點,希望職能治療的核心技術,可以協助成都伙伴在熱心公益的同時,也具備一定的專業基礎。
  
成都雲公益發展促進會:
http://npo.charity.gov.cn/orgwww/site/org/21484.html
  
--
  
  以前因為嗜辣,非常喜歡去成都,每餐都彷若置身天堂!
  
  最近得調養身體,不能吃刺激性的食物,很難想像接下來幾天望著餐餐滿是辣椒的誘惑,卻得少吃的折磨啊。

[光合] 兩岸社福領導人交流會,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172334099448388&set=a.1172340722781059.1073742052.100000154267360&type=1




  參與「兩岸社福領導人交流會」,「台灣非營利組織領導力發展協會」與廣東省社工機構領導人從台灣經驗研討廣東省非營利組織的未來發展,討論和政府、企業、民間的互動可能。
  
  廣東省社工伙伴的積極作為讓人佩服,也重新檢視我們珍貴的台灣價值!

2015年9月4日 星期五

[光合] 太平國小祖孫共學樂齡學堂開學,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168893929792405&set=a.988570391158094.1073742013.100000154267360&type=1



  受北投文化基金會邀請,上午在太平國小祖孫共學樂齡學堂,伴隨孩子們快樂的笑語,與阿公、阿嬤一起開學!
  
  樂齡學堂的三十位學員年齡層很廣泛,最年輕到最年長為55歲至89歲,有三分之二是六、七十歲的長輩。雖說是長輩,大家卻都保養得很好,很難從年輕有活力的外表區分實際年齡,讓人十分欣羨。
  
  太平國小的生活圈是在大稻埕週邊,有非常多長輩家中經商,在環境薰陶下大都生性樂觀、愛交朋友。姊妹淘上課時討論熱烈,下課十分鐘也興奮地跑去找好友聊天,更有鶼鰈情深的夫妻檔大方示愛。可愛的學員公開發言時尤其喜歡在語末加上:「對不對!」群眾也捧場地熱情響應:「對!」讓我忍不住都想為可愛的學員喊:「凍蒜凍蒜!」了,沒想到才第一堂課的教室竟會如此熱鬧滾滾!
  
  為了開展後續健康促進課程的序幕,我們以理想生活為題,探討職能的意義,並從SAMHSA Wellness Model的各層面,如:身體、情緒、社交、學習、環境、休閒、工作、財務、靈性⋯引導學員思索十年後的理想生活,將願景畫在圖畫紙上,以文字和口語描述補充。
  
  很有趣的是,女性學員用色繽紛,對未來也有豐富的想像,多描繪伴侶、家人出遊;男性著重自由安適的生活型態,喜歡個人的寧靜空間。學員的居住環境多偏愛好山好水的鄉間,想歸隱田園養生;但也有人務實地畫了電梯大廈,表示以後體力不好,有電梯才方便日後和老伴互相照應。
  
  對五、六十歲的學員來說,退休後十年的黃金時光相當令人期盼,畫面上充滿了遊山玩水的綺麗風光;而七、八十歲的學員,有些對健康長壽的生活感到嚮往,有些則擔憂:「十年後,我不知道還在不在?」基金會工作人員則適時從旁引導學員釐清理想生活的阻礙和解決方案。
  
  久未拾起畫筆的學員雖紛紛謙虛地表示自己畫得不好,但在鼓勵下大都可以投入。偶有一兩位學員會參考他人的畫作,或請別人代筆,工作人員也有默契地適時支持學員說出自己的感受,盡可能協助每一位長輩自信地以適合的方式表達。
  
  最後,我們請每個小組推舉出一位學員上臺講述成員們最喜歡的願景。由於長輩過去求學的時候,通常是老師說、學生聽的單向教學,對於現在要上臺講話有點害羞,即便是平常主動的核心人物,在上課情境下還是要旁人的大力推舉才不好意思地出來;可天性開朗的學員,上臺不久就泰然自若,口齒清晰地講述畫作,看起來這班學員是相當有演說潛力的!
  
  太平國小的第一堂課,因為學員的參與度高,在團體互動中結交了許多新朋友,課程反應良好;但也因為學員的關係緊密,未來幾週要特別留意學員的隱私和人際界限,促進學員在團體中的自尊與安全感。
  
  每次在不同地區上課,都和長輩學習到深刻多元的人生智慧,期待這學期我們在太平國小的共同成長。

2015年8月20日 星期四

[光合] 樂齡學堂期初會議,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159876444027487&set=a.1060194397329026.1073742037.100000154267360&type=1




  受北投文化基金會邀請,和吳正富老師、洪慧華老師及芮宜健康團隊開國小祖孫共學樂齡學堂的期初會議。
  
  雖然長輩都住在鄰近區域,但年齡、背景很多元,不同區域的課程也需要做在地化的調整。言談間,大家分享許多長輩的趣事,感覺都是真心疼惜這群大寶貝。
  
  新學期要開始了,想到與阿公、阿嬤一起開學就感到很興奮,很期待以健康專業來促進長者活躍老化!

2015年8月14日 星期五

2015年8月10日 星期一

[光合] 談心馬拉松,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154399584575173&set=a.1060194397329026.1073742037.100000154267360&type=1




  與自上海返臺的摯友李宛璇中醫師展開長達九個小時的談心馬拉松,我們雖數年不見,約會的第一件事還是有默契地以諮商工具自我探索,解析這些年來價值觀的演變、能力的積累、職涯的轉換和感情觀的成熟,每次小聚都像為心靈做清理。
  
  繼兩年前會面時提升專業能力的話題,最近的我們正好都經歷了世俗期待與自我實現的拔河,我們各自在龐大的現實壓力及反覆的內心對話下,忽然發現世人欣羨的處境並非所愛,真正讓自己感到快樂的不是曾經苦苦的追求,而是放下物質後的返璞歸真。
  
  這趟冒險旅程可能華麗不凡,也可能荊棘滿佈,但我知道,即便物換星移,隨時都有妳一路的溫暖同理與由衷祝福,這份真誠的信任,讓我更有勇氣邁向理想的生活樣貌。
  
  宛璇,有妳真好,能與知己一起見證彼此的成長讓我感到好幸福,願我們接下來的人生越來越接近我們渴望的圓滿與美好!

2015年8月4日 星期二

[光合] 汎宇電商,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150636538284811&set=a.1060194397329026.1073742037.100000154267360&type=1




  與華人界網路產業的先驅——汎宇電商股份有限公司交流,聆聽董事長李宗悌博士分享兩岸網路時代的崛起歷程,與創新事業部林佳樺經理研討科技與服務交匯的新可能。
  
  汎宇電商三十年來,憑著對趨勢的遠見和領先的科技,以網際網路服務整合物流、金流和資訊流,提供完整的B2C、B2B和B2G電子商務的解決方案,穩定良好的服務品質贏得了政府和企業長年的信任,擁有各產業眾多的代表性客戶。
  
  1980年代起家的臺灣企業逐漸走向守成與創新兼具的階段,汎宇站在前人奠基的紮實基礎上,也相當重視年輕人的活力與潛能。這個下午,我們以使用者需求為中心,激盪許多結合服務、科技與商業的可能方案,看到了臺灣優勢的契機。
  
  期待「以人為本」的思維,將開創臺灣科技服務下一個新世代。

2015年8月1日 星期六

[光合] 大中小OT聚會,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149054381776360&set=a.1060194397329026.1073742037.100000154267360&type=1




  在88花園咖啡,大、中、小OT相約晚間漫談,促進彼此工作、休閒、感情⋯的平衡,也以精彩紛呈的美食點綴生活。
  
  讓人感到緊張刺激的無菜單料理,最後登場的有:養生鍋、清蒸鱸魚、烤雞、烤豬腳、焗烤海鮮義大利麵、杏仁豆腐冰⋯還有沙拉吧無限取用。沒想到經濟實惠的價格,竟有這樣豐盛的饗宴!好愛臺南!(也愛臺南OT⋯XD)

2015年7月31日 星期五

[光合] 麻豆養生村,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148279041853894&set=a.1071508336197632.1073742039.100000154267360&type=1



  
  說起來可能很罕見,我是非常喜歡回婆家的媳婦,常常想起婆家就很開心。
  
  不是因為這個媳婦孝順乖巧(其實我還有點懶惰),而是我婆婆真的很溫婉善良,經常讓我學習到待人接物的智慧,也把我當孩子一樣細心照顧⋯但還有另一個喜歡回家的因素是——麻豆!
  
  每次回麻豆時,總能呼吸充滿清新花草香的空氣,走在寬敞舒適的街道上。對我這個習慣緊湊節奏的臺北小孩來說,臺南麻豆慢悠悠的優雅步調,讓人感到好放鬆,好似可以自然而然融入樂天知足、與世無爭的心境。
  
  在麻豆典型的一天是:早晨被悅耳的蟲鳴鳥叫聲喚醒,喝一大杯婆婆現打的營養精力湯,吃幾顆院子裡隨意栽種的香甜水果;中午享用料好實在的道地小吃,飯後偶爾來點清涼的古早味冰品消消暑,品味工作間短暫的美好時光;近傍晚,和老公在河堤邊的林蔭小徑散步談心,看長輩聚在枝葉茂密的大榕樹下聊天下棋,或是小孩在一旁的田野間嬉戲玩耍;晚間,村裡此起彼落的歡笑聲慢慢回歸各家古厝中,一家人圍成一桌閒談日常瑣事,品嚐烹調清淡、卻有鮮甜食材原味的家常菜;夜晚,在庭園享受微風輕拂,看滿天星光閃閃,有時還有小小螢火蟲在草葉間玩捉迷藏⋯
  
  每為事業忙碌奔波,總要南下充電一陣子,協調生活的鬆緊度,因此常有感而發跟婆婆打趣地說:「我們好像住在麻豆養生村哦!」
  
  其實,生活可以簡單而不平凡,當麻豆媳婦好幸福。
  
--
  
  唯一的壞處是回臺北時,媽媽總會問:「欸,瑋瑋妳好像又胖了?」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