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8日 星期四

[漂流] 台南溪北偏鄉早療現場,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本文同步刊載於:Facebook江婕瑋個人頁面



  從2019年起在台南溪北支援偏鄉早療以來,似乎才開始真正認識自己所生活的環境周邊那些不為人知的角落,每次造訪案家,都有很讓人心疼的孩子——無論是2歲多一天只吃一餐泡麵的女孩、媽媽13歲生下後置之不理由阿祖撫養的3歲男孩、4歲前從未出過遊戲床的男孩、家長為領社福補助生了卻不養的5個孩子...如此情景和條件,可想而知,孩子們都有嚴重的全面性發展遲緩和情緒行為問題,上學之後普遍也是低學業成就的問題學生。

  孩子們的家,經常是在我們家附近,或三至十幾分鐘車程的距離,真的要說起來,我們就是孩子們的鄰居,孩子們很有可能會成為我兒子未來的同學。身為鄰里,我們其實也有一份關懷的責任,但坦白說,如果我不是職能治療師,我這輩子很可能沒有機會關照到這些急須協助的孩子。

  過去在信義區從事自費早療時,孩子們通常都有相當積極的父母親,孩子雖然先天有需要加強的地方,但由於爸爸、媽媽都很努力學習,也盡可能給孩子最好的資源,只要配合療育一般都有明顯的進展。然而,在台南溪北從事偏鄉早療的這三年,有八九成的孩子都是後天環境刺激不足而導致的嚴重發展遲緩,孩子的家人對孩子的期待就是不吵不鬧、有長大就好,卻不知道對0-6歲孩子的忽略、打罵和身體限制將造成一生的影響...每次跑偏鄉早療都很心酸,因為這些孩子的發展遲緩有絕大部分都是可以預防的!我們只能在療育時段盡綿薄之力,卻很難去改變家庭系統...

  今天做到宅職能治療評估時,眼睜睜看著1歲多的「紊亂型」孩子反覆討愛卻又懼怕的矛盾表現——孩子時常雙手張開想擁抱媽媽,但身體卻害怕地往後退,後來孩子因忍不住分離焦慮而崩潰大哭,媽媽竟是衝過來對孩子叫罵髒話和一陣毒打,孩子面對發怒的媽媽恐懼地不敢伸手抱,身體則是輕靠在媽媽身上討安全感...這畫面讓我不管是身為治療師、母親和鄉親都感到好揪心...孩子是這麼愛媽媽,但媽媽不知道該怎麼對待他,只是用上一代傳承的教養方式直覺反應。跨專業團隊希望能促進孩子發展,可這個家庭反而會因為孩子越來越有自主性和行動力,換來更多的打罵...這讓我們的心情都非常糾結。

  在偏鄉早療的現場,時常有許多無力與無奈,但這也是促成 北台南親子共學趣(新營、鹽水、後壁、白河、東山、柳營、佳里、西港、七股、學甲、將軍、北門、麻豆、下營、六甲、官田、大內)|台灣親子國際職涯發展協會 成立的初衷。為了增進孩子們的全人發展和學習環境,我們集結了教育、醫療和社工等專業背景的爸爸、媽媽,辦理許多親職講座和親子共學活動來支持親子與社區共好,雖然我們很有可能難以直接觸及到需要幫助的家庭,但透過增進家長的教養知能,近期有越來越多關心教育的家庭主動交流,讓我們對於社會安全網的強化開始有一點小小的信心。

  讓我們看見他人的需求,也看見自己的責任。期許協會能夠以公益行動來培養更多充滿愛的「安全型」孩子,即便知道社會的缺口存在,還是能即時以關懷把缺口填滿。

2021年11月6日 星期六

[光合] 從美國遠距小兒職能治療——探討台灣遠距早期療育的可能性,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本文同步刊載於:Facebook江婕瑋個人頁面



  下午在線上分享「從美國遠距小兒職能治療——探討台灣遠距早期療育的可能性」, 這是 衛生福利部 委託、苗栗縣衛生局指導、 大千醫院 所承辦的視訊早療繼續教育課程,全台有近1000位醫療人員報名,包括:醫師、臨床心理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語言治療師、社工師...等,表示在後疫情時代,台灣從中央到基層,遠距醫療實務是大家都相當重視的,畢竟偏鄉醫療資源不足一直是個議題,未來世界疫情的變化也會直接影響到我們日常的醫療模式。

  在課程中,整理了從2014年和前輩 Tammy Richmond 學習Telehealth以及加入美國遠距醫療協會( American Telemedicine Association, ATA)會員以來,我們觀察到2014年至2021年美國遠距職能治療的發展。

  還記得USC碩士班選修「OT584 Clinical Applications of Telehealth Technologies in OT」時,系上認為Telehealth是非常有前瞻性的一門課,開了多場說明會後,同學們覺得工作上不太有機會用到Telehealth,只有我和另一位博士生修課,是超精緻的2人小班。直到2020年疫情爆發,Telehealth從小眾議題突然被高度關注,原本習慣面對面治療的職能治療師開始要學習調適新的工作方式,網路上如雨後春筍般出現非常多遠距醫療專家開創的自費Telehealth的教育訓練課程、線上評估和治療媒材,眾人的投入促使遠距職能治療一下有了突破性的進展,現在Telehealth對很多美國職能治療師來說已經是日常了,世事的變化真的很大。

  在2小時的梳理,我們說明世界職能治療師聯盟( World Federation of Occupational Therapists (WFOT))和美國職能治療師學會( American Occupational Therapy Association - AOTA)的Position Paper是如何定義Telehealth和職能治療師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列出美國醫療人員常用的醫療視訊會議軟體清單、相關法規與保險制度,透過遠距早期療育的實證研究來加強大家對Telehealth成效的信心,以及可運用在Telehealth的授權線上評估和遠距職能治療的範例影片,盡可能把已知的美國遠距職能治療近況做完整的介紹。

  學員們不知道的是,這場嘔心瀝血準備的講座,差點就開天窗了!在演講開始的前半小時,我的Webex因為Mac系統問題突然無法開啟,趕快換成另一台公司剛買的辦公電腦,結果因為太新了,沒有可以開啟簡報的應用軟體...幸好用Google雲端還可以顯示,差點就要在數百人面前欲哭無淚,超驚險!(講題還是Telehealth...)

  在前一陣子WFH後,我們發現家長對線上親職教育和遠距醫療的接受度高很多,這可能會是台灣遠距早期療育進展的契機,而醫療人員除了學習Telehealth的相關知能和熟悉軟硬體操作,講座前的突發狀況也再次提醒我們Plan B在遠距醫療服務中重要性可能超過我們的預期呢。

--

時間:2021/11/07(星期日)8:30-17:10
地點:Webex線上課程
主題:110年度早療課程-視訊早療經驗分享

課程簡介:
  現今科技進步,通訊技術和各式各樣數位裝備不斷翻新,遠距醫療的方式也推層出新,從電話訪談、收集數據,到視訊看診、遠距手術,科技的創新也讓醫療多了便利性。對於山地、偏鄉、離島的孩童或是遇到重大危難情形,早療要如何跟上時代,結合創新科技持續提供孩童療育資源是重要議題,本次課程邀請資深講師分別對物理治療、語言治療、職能治療、心理治療領域分享遠距早療/視訊關懷經驗,希望能讓早療人員學習到不同的遠距早療模式及執行遠距早療要注意的事項。

課程內容:
8:30~10:30
遠距早期療育-以物理治療為例
孫世恆 副教授/物理治療師

10:40~12:10
遠距早期療育-以語言治療為例
林婉臻 語言治療師

13:30-15:30
從美國遠距小兒職能治療——探討台灣遠距早期療育的可能性
江婕瑋 理事長/職能治療師

15:40-17:10
遠距視訊關懷-以社交互動團體為例
黃婉婷 臨床心理師

指導單位:苗栗縣衛生局
承辦單位:大千綜合醫院
委託單位:衛生福利部

2021年11月5日 星期五

[光合] 美國留學暨職涯發展工作坊,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本文同步刊載於:Facebook江婕瑋個人頁面


  今天早上在黎明中學和高一、高二學生分享「美國留學暨職涯發展工作坊」,談談高中生的職涯探索及台美升學規劃。

  原本這個時段是相當於美國大學進階先修(Advanced Placement,簡稱AP)的「STEM微積分先修」課程,內容是以英文授課的大學微積分,因此修課的高一、高二同學大多是對數理感興趣,也有想過出國留學的可能。由於這門課確實有難度,特別藉今天的機會來讓課業繁重的學生反思:「為什麼要念書?念書的目的是什麼?」

  首先,我們請同學在白板上寫下修這門課的原因,高二同學的理由很務實:「數學就是我的第二生命」、「以後會用到」、「對微積分感興趣」、「想要學英文」⋯高一同學則是有點懵懂:「因為好奇」、「聽聽看」、「拿證書」、「原本以為很簡單,沒想到⋯」⋯也有少數誠實地揭露:「爸媽逼我念」、「忘了退選」⋯。

  再來,我藉由分享在台灣升學、工作及美國留學的經驗,傳達能夠學習和從事熱愛的專業是非常幸福的,所學能對社會有所貢獻也是很棒的正向影響!鼓勵同學不只參考校系排名和未來收入,而是跟隨心中的「熱忱(Passion)」來做選擇。

  到底我們需要學習什麼,才符合國際潮流和社會需求呢?根據LinkedIn 調查2020全球企業最需要的軟實力和硬實力,TOP 5的軟實力包括:創造力、說服力、合作力、適應力、情商力,最被重視的硬實力則是「區塊鏈」。我們請同學回顧目前為止的學習,有哪些可以培養世界所需要的軟實力和硬實力——有些同學表示在競賽、科展和報告中,相較一般學科更能學到這些技能,有些同學認為上高中之後似乎很難學習到,不知道自己所學為何。

  接著我們透過生涯卡及MBTI引導學生認識自己的價值觀和特質,並探討適合個人的職涯方向,想想未來可能是在台灣或是美國念大學、研究所,以及有興趣的科系。

  很有趣的是,很多同學都提到「自由」是他們最重視的價值,相當期待上大學後的獨立生活。這或許和青春期與家庭的碰撞、私立中學治學的嚴謹有關。

  大部份的同學都表示確定會在台灣念大學,但如果經濟允許,能到美國念大學也很好。有同學討論到,若要到海外升學,可能研究所再去比較划算,畢竟大學和研究所在台南的花費是一棟透天厝和一間套房的差別,真的是很實際的考量呢!

  大致確定升學的規劃後,我們透過「ColleGo! 大學選才與高中育才輔助系統」及「U.S. News Rankings」,讓同學透過能力、特質、生涯、排名、地區和學費⋯來實際認識台灣和美國的大學及科系,訂定未來努力的目標。

  在認識台美各大學的同時,我們請同學回想一開始的課前省思:「為什麼我今天會上『STEM微積分先修』?」其實這就像選擇大學校系的縮影,我們到底是因為自己喜歡、父母期待、對未來有幫助、不明所以⋯而做出選擇?有些人學習得輕鬆愉快、有些人很痛苦、有些人乾脆放棄⋯提醒同學這只是一學期的選擇,選填志願可是大學四年甚至影響一生的決定,需要審慎思考。

  最後我們以YouTuber拍的「台大學生一天的生活」和「哈佛學生一天的生活」Vlog,讓同學觀察高中和大學生活的異同,以及台灣和美國大學生活的異同。

  同學在小組討論後紛紛發表:大學可以選擇自己有興趣的課程和老師,高中很少自己做決定;大學自己安排生活,高中被安排生活;大學是個別或小團體行動,高中是集體行動⋯多是表達對大學的自由生活很嚮往,但也有同學深思熟慮地表示,高中和大學是不同階段,高中需要學習許多基礎知識,因此填鴨或許是難以避免的,大學可以根據這些基礎知識再更專精地一門深入,她認為先打底再開放選擇是很合理的教育規劃。

  在美國大學和台灣大學的比較,同學認為美國大學生似乎比台灣大學生成熟、獨立,很喜歡自己選擇的科系,也認真投入學習,但可能有個體差異,還需要更多了解和實際體會才能確定。更有同學以「Input」和「Output」來形容,她覺得台灣大學生主要是在吸收知識,美國大學生則是注重表達自己的看法。

  當中也有很可愛的答案,像是:「大學生活似乎都在騎腳踏車趕課、和朋友吃飯」、「哈佛大學的早餐感覺很好吃,建築看起來很漂亮!」想到近期在成大授課時,接觸到對獨立的大學生活仍感新鮮與徬徨的大一,真想讓這兩個不同階段的學生來場對話,看看他們的想像和現實有哪些差異。

  黎明學生的獨立思考和正反面的思辨是很有意思的,也讓我們很驚嘆高中生就能有深入的社會觀察。這堂課,對這學期在微積分課程中奮戰的學生,或許是個喘息,也是個停下來思考人生目標的機會。看著青春無敵、有無限可能的高中生,好像回到當年青澀的時光,成年的我們是不是偶爾也需要想一想再出發呢?



【國際教育】美國留學暨職涯發展工作坊

時間:2021/11/6(六)
1) 高一 8:00-9:50
2) 高二 10:00-11:50
地點:黎明中學圖書館
主題:美國留學暨職涯發展工作坊
內容:協助學生了解個人在國際趨勢下的定位,以討論與實作為主來設計自己的個別化國內外升學與職涯發展計畫。
對象:國際教育中心-STEM微積分先修班學生

大綱:
- 國際教育與產業趨勢
- 美國與台灣大學生活的差異
- 符合興趣、能力、價值觀的個人職涯規劃
- 與理想志願相關的特殊表現與志願服務

主辦單位:台南市私立黎明中學
協辦單位:社團法人台灣親子國際職涯發展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