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28日 星期六

[光合] 理想生活實踐之旅,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338912276123902&set=a.988570391158094.1073742013.100000154267360&type=3&theater




  回台大職能治療學系分享「理想生活實踐之旅」,談的不只是工作,更多的是追求理想生活途中的跌跌撞撞,與學弟妹一同摸索幸福的模樣。
  
  以前在自己和他人身上都貼了標價,深信耀眼的程度決定了自己的價值,於是拼盡全力抓緊那些亮麗誘人的機會,現實的經濟壓力更說服自己繼續衝刺,以為短暫犧牲健康和家庭生活就會換來一家人長久的幸福。
  
  過去的我,很難想像有一天,看到陽光灑落我會快樂,聽到蟲鳴鳥叫我會快樂,聞到柚子花香我會快樂,連吃到自家的鮮甜蔬果都可以開心一整天。
  
  原來,快樂源自於生活中許多單純的事物,並不需為誰而璀璨奪目。換個思維和環境,標價和障礙可能根本不存在。
  
  感謝職能治療的路無限寬廣,幫助迷途的治療師隨時都可以調整方向,只要有人的生活需要正向改變,就有職能治療師貢獻的空間。
  
  一起努力讓自己幸福,也帶給身邊的人幸福。
  
PRICE TAG | JESSIE J (Jayesslee Cover):
https://m.youtube.com/watch?v=uEUdpeOjtxw

2016年5月13日 星期五

[光合] 照見五蘊皆空,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327879483893848&set=a.1071508336197632.1073742039.100000154267360&type=3&theater



  照見五蘊皆空,謝謝曾經來過的天使送我的珍貴禮物。

2016年5月9日 星期一

[光合] 看見未來的生態村,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simplejellyfish/posts/1325372030811260

  我們有可能在身邊構築一個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人間天堂嗎?
  
  Findhorn Foundation社區居民住在各具特色的綠建築內,以耕作和綠能令食物和能源自給自足,三餐食用有機素食餐點,依興趣和專長共同參與社區工作,賺取之報酬多流向凝聚社區情感的組織(例如:社區共同購買商店、海濱公園、社區咖啡店和基金會)。園區內有各式各樣的課程與工作坊,藉由長短不一的學程幫助個人了解自己,並在靜思所舉辦定期或不定期的集體靜心冥想。Findhorn融合所有居民的付出與智慧,從靈性社區走向符合環保、教育、生態、經濟等多元化的新時代學院。
  
  在Findhorn Foundation,人人自由且平等,無論種族、性別、年齡,只要每天可以大口呼吸、大口吃飯、開懷大笑,就可以找到美好生活的步調。一個以永續為先、以環保為重、以人至上的社區,才是未來適宜人們安居樂業的地方。

--

看見未來的生態村
http://www.ta-mag.net/green/News.php?id=793


看見未來的生態村
蘇格蘭芬霍恩社區 GREEN綠雜誌2012年10月 Vol.19
   8361     2015-11-30
關鍵字 : 
▲邊拔雜草邊聊天,工作成為快樂的事。
 
 
 
 
 
看見未來的生態村
蘇格蘭芬霍恩社區
 
 
採訪、攝影:林珮芸
圖片提供: Findhorn Foundation
 
 
北蘇格蘭海鷗的城市
是什麼地方,聚集了來自世界各地共四十個國家的新移民?是什麼樣的人,願意放棄原本優渥的職業與社會安全感,來到一個每天必須與不同人接觸的地方工作?是什麼樣的心情,這些人願意停下手邊的工作,耐心聆聽體會他人的感受?是什麼樣的教育體系,這些人從來不停止學習與分享?2012年,恰好是蘇格蘭芬霍恩生態村(Findhorn Foundation)五十周年的重要里程碑,而我有幸親自參與這個國際盛會,同時檢視這個所謂全世界最知名的環保生態村是否真的帶給我們前衛與原創的指標。
 
芬霍恩位於FORRES火車站,人煙稀少且安靜的蘇格蘭小鎮,馬里(Moray)的Findhorn Bay曾經是繁榮熱鬧的海港,絡繹不絕的漁船,見證大英帝國時繁華的景象,然而隨著時代變遷,漁獲量減少,青年人口漸漸外移,這裡逐漸凋零沒落。一直到1962年芬霍恩生態村(Findhorn Foundation)的創立,成功的經營模式帶來無數慕名的訪客,也讓這個小漁港重新受到國際矚目。
 
+
 
▲與大自然和諧共生是創辦人的精神宗旨。
 
芬霍恩小鎮實際上分為三地:芬霍恩生態村(foundation)、芬霍恩社區(the park)、芬霍恩村(village)。最早因為一條名為Findhorn river的河流,帶來聚集的居民,純樸的小鎮向來以捕魚為主要收入來源,這裡接近北邊海岸,有豐富的魚群,而鮭魚就是芬霍恩最著名的魚種。Findhorn Bay有豐富的生態物種,不只有魚,候鳥也時常遷徙到這,散步在岸邊,蔚藍的天空不時有海鷗的蹤影,觀光客總喜歡在岸邊的石頭上品嘗新鮮美味的炸魚料理Fish and Chips,吃不完的食物便會留在岸邊,不一會兒聰明的海鷗便會從天而降大快朵頤,人與自然的距離竟然這麼接近,也難怪芬霍恩小鎮被暱稱為「海鷗的城市」。
 
 
 
▲芬霍恩社區中心是訪客或是住民的聯誼中心。
 
 
 
新時代學院的創立
1957年,在新時代(New age)名詞尚未出現時,三個創辦人彼得‧卡迪(Peter Caddy)、艾琳‧卡迪(Eileen Caddy)和羅錫‧麥克琳(Dorothy Maclean)來到芬霍恩社區,理由僅僅是因為彼得爭取到一個飯店經理的工作,三個人帶著三個孩子,失業兼失意,同時還有複雜的婚姻關係是這三個人的最佳寫照;然而1962年,彼得再度失業,大夥只好住進附近的拖車屋(caravan),為了生活,彼得嘗試在屋子附近的貧瘠土地上種植蔬果,並透過大量的靜坐、冥思與上帝對話,漸漸找到合宜人居的生活方式,也奇蹟似地創造出驚人的蔬菜果園和園藝。
 
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前提下,經過將近50年的努力,芬霍恩生態村始終走在時代的前端;而本次參訪時,也親眼見到當時創辦人居住的淺綠拖車屋,低調座落在園藝草叢中,而一旁則是靜謐神聖的靜思所(Sanctuary),每天早中晚都有大約二十分鐘的集體靜思活動,這也是芬霍恩生態村創立的宗旨,希望藉由與自己及與自然和平共處,找到永續生存的自然法則。然而生態村的成功並非來自僅僅創辦人的努力,而是融合所有社區成員的付出與智慧,一步步從靈性社區走向符合環保、教育、生態、經濟等多元化的新時代學院。
 
共同參與的社區令人賓至如歸
芬霍恩小鎮因為芬霍恩生態村(foundation)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新住民,生態村是個活絡的社區,不管是誰每天都必須要參與社區工作,如廚房(kitchen)、園藝(garden)、客房整理(home care),投入部分的勞務,不僅促進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也讓新來的訪客有賓至如歸的貼心感受。縱使芬霍恩生態村的前身是飯店,擁有古典優雅維多利亞式的建築,也具備符合當時上流社會習慣的社交空間,例如:美輪美奐的餐廳、舞廳(ballroom)、三溫暖(桑拿)、經典澡缸,所有的空間都舖有深藍色沉穩的地毯,然而這裡人人皆平等,不管付多少錢,都需要為所有空間的整潔與舒適付出。
 
每一頓豐盛的餐點、桌上小巧雅致的鮮花、浴室潔白的地板都是每一位社區成員的心力;此外每天不同時間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靜心課程,如集體靜坐、吟誦靜心、以及各式各樣的工作坊。芬霍恩生態村(foundation)定期運作的課程有體驗週、社區生活探索、短期客居、志工、長期定居、舞蹈工作坊、音樂工作坊、藝術、星座、另類療程研習等等,可說是世界上數一數二興盛的靈性社區。
 
 
▲全社區每天早中晚供應新鮮有機純素食的美味餐點。
 
 
▲中餐是大家交流的美好時光。
 
 
環保永續用愛發電
1998年,芬霍恩生態村榮獲聯合國人類住區規劃署最佳範例殊榮,而蘇格蘭愛丁堡大學也正式將芬霍恩生態村列為建築設計科系的研究個案,非政府組織也是非營利組織的芬霍恩生態村,成功的營運方式除了有強大的精神宗旨外,人是最重要的因素。負責「再生水源」區的(Living Machine)的年輕女孩瑪莉安,驕傲地向我們展示節水系統與汙水再利用,所有生態村廚房衛浴系統的水都不是直接排放到外界,而是透過在地下的過濾系統高溫加熱殺菌,來到Living Machine區,這些潔淨的水可以澆花灌溉,終極目標是流到魚池,形成另外一個小型的池塘生態圈。
 
此外,全社區共有四座可產生電力的風力發電機,並有為數眾多的太陽能熱水系統,搭配完善的廢棄物回收計畫,芬霍恩生態村的碳足跡只有英國全國平均的一半。又因為早期前衛的生態村受到當地傳統居民的質疑與排斥,芬霍恩生態村特別致力於自給自足,不只是食物的還有能源的供應,如今芬霍恩生態村不但可以自行供應本身所需的電力與熱能,更可以提供給當地芬霍恩村居民所用,如此一來,不但可以節省大部分的政府稅金,也是敦親睦鄰的具體行動。
 
 
 
▲來自世界各地的志工共同投入社區工作。           
 
 
找到適合自己的家
大部分課程活動集中於芬霍恩生態村(foundation),也是前身為Cluny飯店的基金會總部;每天這裡有大約超過一百個學員,也因為如此,無時無刻都可能遇見新面孔,也讓每一場對話精采萬分;若是希望擁有自己的生活空間,也可以選擇距離中心約20分鐘車程的周圍社區the park,近年來因為有越來越多的人想要定居於芬霍恩生態村,以至於當地地價高漲,為了讓更多人可以親近生態村,所以芬霍恩社區成為另類的選擇,這裡的房子全部為綠色建築,各有特色,甚至有所謂的mobile house(移動屋),其原理為廂型車打造成的屋子,裡面有基本的生活設備以及暖氣,不少家庭就這樣住在裡面,不同於災區的組合屋,移動屋有移動的便利性,又可以降低建築本身的碳足跡。各式各樣的移動屋以及一旁營地的帳篷,形成生態村獨具一格的風景。
 
 
▲Cluny是目前生態村的中心,前身是維多利亞式飯店。
 
 
 ▲居住在機動屋的小家庭,為下一代創造安全的生存空間。
 
 
而芬霍恩社區(the park)的綠建築吸引眾多建築師前來朝聖,早期在建設住屋時,工程師或建築師普遍尚未有環保節能的概念,然而透過芬霍恩生態村的指引,採用大量的透明玻璃吸熱保暖,同時對採光照明有莫大的助益,對於高緯度的北蘇格蘭來說,這是最具前瞻思想的設計。其中最受矚目的大概就是社區裡的「稻草屋」(Strawbale House),這是一間會呼吸的房子,以緊實的稻草捆做為建築的主要材質,在白天時候吸收熱能,在日落後釋放熱能,讓室內的溫度具有調節的效果,建築過程中僅僅利用天然資源取代鋼筋水泥,不但成本低也有益健康,目前這間藍白地中海風格的稻草屋,是一間民宿,歡迎對永續建築有興趣的人來體驗。
 
 
▲屋頂上植草吸熱降溫為地球創造多點氧氣。
 
 
▲風力發電提供生態村本身及鄰近社區的能源。
 
 
▲地中海風格的稻草屋。
 
 
緩慢致富,人才是重點
邁向第五十一年的芬霍恩生態村其實不如外界所見到的光鮮亮麗,基金會為了維持生態村的營運,每年必須繳給英國政府高昂的土地稅,也因此有人批評芬霍恩生態村趨向商業化,向初次來此地體驗的學員收取高昂費用,當我深度訪問核心staff時,他們仔細地對我說明,一個體制健全的組織必須要一步步走向財務自主。
 
 
▲今年是生態村五十周年慶,其實並不如外界所看的光鮮亮麗。
 
而標榜永續社區的同時,芬霍恩生態村最重視的還是人,因此園區內有各式各樣的課程與體系,藉由長短不一的學程幫助個人了解自己,也間接篩選適合住在社區內的人,其中最受歡迎的是「探索社區生活」(LCG, learning community programme)、「打造生態村」(How to build an ecovillage)、以及本次我參加的體驗周(Experience Week),而全年中生態村也歡迎短期居民(short guest),這裡有來自歐洲及世界各地的志工(volunteer),願意以不支薪的交換勞務方式在芬霍恩生態村居住。
 
在這裡人們想的不是眼前,而是三十年以後的未來,因此在2001年時,社區貨幣Ekopia(簡稱Eko)開始流通,「社區貨幣資源交換有限公司」(Ekopia Resource Exchange Limited)以公司之名成立,希望透過經濟及財務的概念幫助社區永續成長,相對於熱錢(fast money)的概念,生態村認為「慢錢」(slow money)才是長久之計。在芬霍恩生態村裡,大夥的錢流向可以凝聚社區情感與功能的組織,例如社區共同購買商店(Phoenix Shop)、海濱公園(Findhorn Bay Holiday Park)、社區咖啡店(Blue Angel Café)和芬霍恩基金會(Findhorn Foundation)。
 
一間買得起的房子
而為了下一代的發展,社區貨幣提供年輕人低利率貸款,讓他們可以安心地在社區內工作、投資,深耕長遠而符合永續的計畫。挑戰商業住宅體系,生態村認為「一間買得起的房子」對人的安定是很重要的,然而現階段大部分的我們為了購屋,必須向銀行貸款超過二十年,為了繳清貸款而必須接受自己不喜歡的工作,因此「一間買得起的房子」(Affordable Housing)計畫是生態村投資的重點之一,而我也在這裡看見各式各樣符合不同需求的房子,有綠建築、拖車屋、移動組合屋,連一旁的營區都搭滿了五彩繽紛的帳篷,誰說成家立業一定要選擇三房兩廳的樓房呢?
 
 
▲環保綠建築是芬霍恩社區的一致景觀。
 
 
雖然僅有短短的十一天停留時間,但我在芬霍恩生態村看到生氣蓬勃的活力與行動力,。社區的工作不是誇耀似的口號,而是一天一天具體的實踐,透過雙手的實做,願意與身邊的人分享,盡可能包容一切差異,接納每一天身心內外的變化。
 
在所謂的「新時代社區」人人自由且平等,不管性別年紀,只要每天可以大口呼吸大口吃飯開懷大笑,就可以找到自己的價值與對明天的希望。在遙遠的北蘇格蘭,我不費力氣便找到美好生活的步調和節奏。芬霍恩生態村是個緩慢成長的城鎮,經過50年後,外人終於看到他們努力的代價,一個以永續為先環保為重的,、以人至上的社區,才是未來人們選擇想要安定生活的地方。